
2025年春节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哪吒2》热映带来的狂欢。截至2025年2月16日,该影片的票房已经超过115亿元,创造了一系列的历史纪录。
作为《哪吒2》的主要投资方和发行方,光线传媒的股价也一飞冲天,从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280亿元市值,增长至1019亿元,上市公司连续发布三个公告,警示股价异动风险。
事实上,2019年暑期上映的《哪吒1》就已经隐现端倪。根据当年的年报披露,公司主投、主控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打破了一系列的纪录,比如中国上映的动画电影首日/单日票房最高纪录、首周/单周票房最高纪录、中国市场最高观影人次、首日/单日场次纪录、单日排片纪录、单日票房占比纪录、单日分账破亿天数纪录、IMAX中国暑期档最佳票房纪录、动画电影中国市场最高观影人次纪录、中国电影衍生品众筹金额最高纪录等等。
2025年春节上映的《哪吒2》在前述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以预见的是,电影将创造一系列的新纪录,比如内地票房总榜第一的电影、中国影史票房冠军、2025年内地票房冠军、全球票房最高的非好莱坞电影、全球影史单一市场最高票房电影、中国影史观影人次第一等等。注意,这里已经把“动画”两字去掉,也就是说动画片《哪吒2》可以与任何一部影片,甚至是好莱坞巨制比肩。
《哪吒2》的成功,影响因素很多,很多人关注影片背后的导演、演职人员、动画制作团队等等,而站在普通吃瓜群众的角度,还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假设一下,如果在电影上映之前的1月27日最后一个交易日买入电影背后公司的股票,现在的身家已经上涨了近三倍,用一日暴富来形容也不为过。
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投资《哪吒》背后公司的战略成功。按照光线传媒的年报披露,当《哪吒1》成功时,公司就已经意识到,观众与市场对国产动画的未来充满关心和期待,在此基础上,公司与投资的众多动漫公司协同合作,加大对优质内容的创作和投入、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重对系列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公司将“继续挖掘并扶持优秀的动漫团队,陪伴这些团队、陪伴中国动漫电影一同成长,见证并创造历史”。而《哪吒2》恰恰是“见证并创造历史”的最好注解。
战略是与风险、绩效整合在一起。一部电影从前期策划到最终顺利上映,甚至取得优异票房,中间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常见的比如政策及监管环境风险、影视作品销售的市场风险、作品内容审查或审核风险、预付账款金额较大的风险、盗版的风险等等,要知道《哪吒1》是2019年上映的,《哪吒2》则是2025年上映的,中间相隔了5年多的时间,不确定性太大。时至今日,普通投资者是否继续愿意买入上市公司股票,饺子导演是否与上市公司继续合作,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与战略相伴而生的风险所在。
电视剧《理想之城》中,赢海集团的总经济师徐知平有一句台词,“我干了一辈子的风控,经手过无数案例,得出的结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人”。而企业家宁高宁先生更是一语道破,战略的起点是人。
同样的战略选择、行业选择及定位,甚至在资源投入、市场环境等方面都一致,为何得到的结果不同,值得反思。你可以将其归结为团队成员、组织方式、体制效率的差异,也可以从愿景、预算、绩效考核、执行等方面进行思考,但从《哪吒》系列电影看,作为导演的饺子都是核心因素。
毋庸置疑,饺子才华横溢,难得具有在困境下坚持的品格,有一颗“登顶的心”,但前提是有人看到、赏识他,进而给平台和机会帮助他,其背后的投资人眼光值得点赞。
动漫电影是光线传媒的发展战略,这是公司年报中的用词。方向确定之后,人才决定一切。按照媒体的说法,投资人在选择合作的导演时,有两个条件,一是非常贫穷,二是能够坚持。而饺子恰好符合这两个条件,1980年出生的他,虽然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但却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学动漫,甚至靠母亲千余元的退休金生活也未动摇,初期的贫穷可以想象。从2008年推出首部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到2015年开始制作《哪吒1》,再从2019年、2025年分别上映的《哪吒1》和《哪吒2》,时间漫长,导演的坚持一目了然。
投资人这两个选人条件,用更直白的话是“一贫如洗、胸怀大志”,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难怪孔老师一再感叹“贤哉,回也”。
回到公司上来,战略定了,人也有了,接下来就是资源的投入。站在会计的角度,要反映电影制作、发行的全过程,其中关键的两个环节,一是投入,二是产出。
投入是长期的,至少在《哪吒》系列电影上如此。公司用“存货”来记账。比如为拍摄电影来购买或创造完成的剧本支出,放在“原材料”里,在投入拍摄或取得拍摄许可时转入“在产品”里,拍摄完成并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时计入“库存商品”,也就是说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分别反映了电影的不同制作阶段。以《哪吒2》为例,从2019年开始立项,到前期策划、确定导演、制作、发行,一直到2024年底上映前,公司为其花费的投入,都在“存货”账上反映。
产出是复杂的,有待时间和市场检验。大家比较容易看到的是直接产出,比如伴随着《哪吒2》的热映,电影票房分账收入、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影票服务收入、与电影相关的衍生品销售收入等;相对难看到的是间接产出,比如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心和期待、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的信任、利益相关者因电影成功带来的对动漫整个产业的信心等等。
当然,直接产出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比如电影的制作、发行方式不同,票房分账收入及版权收入会有所差异,更何况还有版权、海外发行、电影衍生品的收入等等,但市场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公开信息,大概估算一下上市公司可能的收入水平。
按照光线传媒2025年2月5日发布的公告,《哪吒2》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7天,累计(至2月4日24时)的票房收入(含服务费)约为人民币48.40亿元,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人民币9.50亿元至10.10亿元,据此测算出公司从票房中能够获取的收入比例在19.62%至20.86%,按照平均20%的水平测算,如果《哪吒2》的票房最终达到160亿元,那么公司能够确认的收入在32亿元,这个数字已经是公司2023年全年收入15.46亿元的两倍以上,也就说一部电影的收入相当于公司两年的收入。
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这个收入将在2025年确认,因此在2024年的年报中无法看到,而且具体的收入很可能存在误差,原因在于影片还在热映,而且版权销售收入、海外地区的发行收入等都没有结算,最终需要以实际结算为准;二是公司并不仅有这一部电影,其他电影的业绩要和《哪吒2》合并计算,对公司的影响需要辩证看待。
说回股价。电影票房高企,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业绩反映在股价上,这属于情理之中。当前的股票价格反映预计的业绩表现,这说明投资股票,并非投资过去,而是投资当下与未来,反映了投资者的信心。但短短几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上涨3倍以上,而单一电影的成功是否预示着公司整体的成功,这种“成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然有待市场检验,从这点上看,股价短期的大幅上涨又有点意料之外。
公司值多少钱,是业绩说了算,还是市场说了算,值得讨论。能不能用“过去”的业绩来衡量现在的公司,也有待商榷。光线传媒在动漫上的战略是成功的、执行也很到位,相对于同行公司具有一定的“溢价”是合理的,但投资者最终的收益需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分红,二是股价波动差额。
从2019年《哪吒1》的成功看,尽管当年公司的收入、利润都较上一年有很大提升,但2018、2019年上市公司的分红额是一样的,即公司两年都采取了“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0.50元”的股利政策,换句话说,2025年《哪吒2》的成功,不见得最终能够转化为投资者实实在在的现金红利。从这点上看,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价的波动,而市场有风险,投资者应充分关注短期股价波动的风险。
公司有眼光,在10年前选择了导演饺子;饺子不负众望,用10年打造了两部电影,成为中国票房最高的导演同时,给观众、公司、公司股东带来了收益。投资者也要有“慧眼”,懂战略、风险和绩效的关系,洞察电影公司的业务、增长速度、增长的可持续性,作出理性决策。
(本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会计江湖”系列之七十,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出版有《财务领导力》、《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等著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