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AI给出诊疗建议,还需真人医生审核确认,方能摆正人与工具的关系。
近期,不少在AI工具上求医问药的帖子火了,Deep⁃Seek化身“老中医”开药方。
据报道,2月20日,记者在DeepSeek上进行问诊,提出“鼻塞、不通气,但不咳嗽、不流鼻涕”的症状,要求开具中医处方。 DeepSeek提出了导致该症状的三种可能性:鼻炎、外感风寒或肺脾气虚,并生成处方建议、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有人因此认为,AI要替代医生,砸医生的饭碗了。
必须承认,AI工具在医疗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协助作用。AI可以瞬间解析数万份病例特征,捕捉人类难以察觉的细节,进而高效地协助医生诊疗。
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诊疗场景,如影像诊断、心电图阅图等方面,AI展现出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被很多医学专家所看好。尤其是,当医生人手不足时,AI可以帮助医生完成采集病例等重复性工作,并提供诊疗思路,减少诊疗盲区。也因此,深圳、上海等地多家医院都接入了DeepSeek。
但也要看到,数据质量决定算法的精确度,当AI获取的仅是某地或某医院的病例数据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数据偏差,进而给出质量较差的诊疗方案。所以,AI给出诊疗建议,还需真人医生审核确认,不迷信于此,方能摆正人与工具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AI无法像真医生那样体察情感,对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这恰恰是医学这门人文科学最为宝贵之处。
在中医层面,更要避免AI喧宾夺主。患者的一句话,真正的老中医可以作出多种解读,并经由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之后,给出更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医在辨证施治方面极为讲究,一些症候的细微变化,中医诊疗或许就大相径庭。
AI若忽视中医的这些特点和患者的差异性,很可能导致诊疗极不恰当,甚至给出完全相反的结果。AI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更要保持谨慎与谦虚。
正因如此,一些地方在鼓励医疗系统引进AI工具的同时,也需清晰划定红线。比如,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就下发通知,严禁用AI生成处方。
多地医院在引进AI工具时,也都明确将其定位为医疗辅助工具,一些地方还禁止AI用于首诊、危重病人处置及侵入性治疗决策等。这样的限制并非多虑,而是避免AI被滥用的负责任选择。
医疗机构要建立对AI工具的动态评估机制,及时校准AI可能导致的偏差,避免过度使用和盲目相信AI等现象。医务人员也需培养人机协作的新型诊疗思维,在善用AI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专业判断力。
患者也要破除对AI技术的迷思,建立对AI工具的理性认知。只有各方都能正确看待AI工具,才能确保其合理运用于医疗,真正造福患者。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