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进展成效。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吴文斌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过两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一次于1958-1960年开展,重点围绕摸清耕地土壤资源分布和农民改土用土的经验来开展,普查内容较为有限。第二次于1979-1984年开展,查清了当时我国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等基本性状,重点关注土壤肥力。
对于土壤三普的特点,吴文斌介绍,一是设计新。土壤三普遵循普查的全面性、科学性原则,充分借鉴和利用已有方法与成果,创新总体设计,坚持六个结合,即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现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分析相结合、表层土壤采样与剖面采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队伍相结合。同时,实施六个统一,即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普查技术规程、统一普查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外业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分析专业机构标准、统一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应该说较前两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三普设计科学先进,确保了普查成果的统一性、可比性和精准性。
二是布点准。土壤普查不是对地表的每一寸土壤都进行调查,而是用一个采样点的土壤性状来代表类似的一片区域。通常来说,采样点越多,普查结果越准,但时间也越长,成本也越高,所以布点是一个大学问。前两次普查,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主要靠专家经验找点,而这次土壤三普是在充分继承历史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层面统一构建集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等于一体的电子化工作底图,结合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在底图上精准布设样点,再经各省份校核认定,最终完成了全部287.2万个样点布设,表层样点279.3万个,典型剖面样点7.9万个。其中在耕地、园地布的点比林地草地密度大,耕地样点占比74.5%。
三是查得全。前两次普查,外业调查信息和内业测试指标相对较少,比如土壤二普主要关注与土壤肥力相关的指标,而土壤三普一方面进行全面体检,覆盖了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等多类指标,要调查样点的成土环境、地表特征、土壤类型等近百项信息。测试表层样点中,耕地园地指标29项、林地草地指标11项。剖面样点中,耕地园地指标43项,林地草地指标17项。另一方面,土壤三普还专门安排了盐碱地土壤、土特产区土壤和土壤生物等专题调查。在盐碱区域、土特产优势区分别做了一些盐碱理化分析指标及可能影响土特产品质的理化分析指标,部分点位的土壤样点还需测试生物指标34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