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女性背影,飞舞书本
不管男性女性,都应该去学习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向的专业,时代变革已到。
" 文科无用论 ",是近几年炒得火热的话题,但今年格外地醒目。
一是因为,前不久,复旦大学校长宣布,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 30% — 40% 大幅压缩至 20%;二是因为,去年下半年全球顶尖高校大幅度削减文科专业,包括哈佛耶鲁等等,已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三是因为经济的不景气,文科就业难于上青天;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工智能导致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也有 DeepSeek 或宇树科技,滋生了许多希望;对比之下,文科则看不到前瞻性在哪儿。
未来已来,但这个未来有没有你?
另一个问题是,在短时间内,文科的萎缩,还会造成女性的教育程度下降,女性找工作的难度大幅上升,女性地位进一步降低。女性必须自己改变。
最近是高考填报志愿预热的阶段,一些强基、综评的志愿填报已开始。在各种各样升学报考机构的疯狂营销中,你会发现:理科、工科占了绝对重要的比例,文科几乎没人提起。
39 所 985 大学,都有理科、工科的强基计划;" 人工智能 "" 低空飞行 "" 无人机制造 "" 微电子 "" 智能制造 "" 光电工程 " 等专业的分数年年飙升,总让人感觉充满希翼与未来。但只有接近 1/3 的 985 大学设立文科强基计划。
有些新兴高校,比如南方科技大学,根本不开设文科专业。文科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复旦大学,宣称把文科招生比例削减一半。这个计划宣布的时候引起了很大争议,批评者总爱引用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但是,顶尖的综合大学就业率非常难看,这是比 " 成为大师 " 更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全省头脑最聪明的前 50 名文科生毕业了都找不到工作、社会不需要,那拿什么来让大众信服你的价值呢?
在十五、二十年前,有几大热门专业版块,计算机、金融、法律、外语、外贸,都是能赚钱、有前景、有行情的香饽饽;连新闻也是爆款专业。那时,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但现在,计算机仍然一枝独秀,其他的已变成 " 天坑 " 了。
很多文科的最终路径,只有考公的华山一条路了。
图 / 图虫创意
上面是从务实的、市俗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形而上一点呢?我,一个文科生,一个作家,一个喜好哲学与逻辑的人,不得不叹口气,时代不同了。
在整个十九、二十世纪,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处于现代化的前夜与现代化的进行时,处于政治轶序与文明逻辑重新发现与解释的过程当中,杰出伟大的作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 …… 不断涌现,群星烂灿,光耀万里。
那时的文科,不论收入高低,他们是有建构新世界的可能的,内心可能痛苦可能激愤,唯独不会无聊、不会无意义。
但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现阶段该阐释的意义都阐释得差不多了,旧的哲学知识已足够覆盖当下的世界。比如说,2024 年秋季,哈佛大学取消了至少 30 门课程,大部分都是文科专业,最受影响的是历史与文学的研讨,我们来看看有哪些?" 从莎士比亚到杜阿 · 利帕的英国软实力 "" 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 "" 北美土著性别与性 "…… 一些非常 boring 的排列组合,原创性在哪里?
当下所有新诞生的东西,都来自科技。
也许,等人工智能进展到一定阶段,国际政治有了截然不同的格局,人性与哲学在底层逻辑上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在痛苦和迷惘当中,又会需要人文科学的重新阐释了。但不会是现在。
讨论文理分科的问题,深入一点,就免不了涉及到社会阶层问题和性别问题。
理工科,尤其是最先进的、最受市场青睐的工科,二本三本高校,是很难开起来的。一方面,很多高技术含量的工科,需要非常聪明的年轻人才能学会,二本、三本高校没有足够优秀的学生来源。另一方面,工科的实验室和设备、强大的师资,只有很好的高校才能搞定。当中国有些大学能以 " 菲尔茨奖得主担任专职教授 "" 一亿多的光电实验室本科生可以随便使用 " 招徕优异的学子时,你就知道,理工科的护城河是很深的。
所以,二本三本里,文科占的比例很高。
这个道理放在中学也适用:高考文科,记忆型考点依然是最重要的,勤能补拙,靠个人努力还能考上好学校;而数学物理,往往需要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已上补习班、参加各种竞赛,才能突围。数理化的难度越大,中小城市及县城就越难出来更多的成绩优异者。
如果说二三十年前清华北大还有不少贫困学生的话,今日之清北,贫困学生的比例已经非常低了;天才,很难诞生于缺少资源的贫瘠土地。高考不仅考孩子,还考老师和家长的信息对不对称。
而性别问题,则成了另一种障碍。" 男性擅长理工科,女性擅长文科 ",这原本不是科学结论,只是一种刻板印象;但糟糕的是,现实完全验证了这种刻板印象。
论受教育程度,中国的年轻一代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已远超男性了。2024 年,我国本科录取的女生占比达到 63%,男生为 37%;大约每 100 位女生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对应的只有 58 名男生,女生是男生的 1.7 倍。而在二十多年前(2002 年)时,本科大一新生中,女生才占 42%。
图 / 图虫创意
可见,女生一旦有受教育的机会,就会非常努力。
但是,顶尖大学,比如 985 大学里,依然是男多女少。男生是女生的 1.7 倍(2024 年),正好跟全部本科生的性别比反过来。
除了国防科技大学有着军工色彩,明显倾向于录取男生以外,其他院校在录取时并没有性别倾向,但从数据中可知:
中国科技大学,男生是女生的 6.47 倍;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男生均为女生的 3 倍左右。此外,还有 12 所高校男生是女生的 2 倍以上,以理工科大学为主。其中,清华大学的男生是女生的 2.42 倍。
985 大学里,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三所师范大学的女生更多,其余的 33 所高校,全都是男生人数超过女生。
我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在二十多年前,男女生比例是 7:1,现在已经是 1.8:1,女性已进步了。
那这么多考上本科的女生去了哪呢?很大比例,就是去普通一本二本三本的文科专业了。
这是很令人遗憾的结果。
女生是文科减招的主要受害者,这已无庸置疑了。
但是不减招,最后女生毕业了也照样会很难找工作。性别歧视是部分原因,核心原因还是因为市场没有需求了。全世界的需求都减少了。
我看到有个高考升学的直播讲座,有个家长问直播的老师,女生适合读强基的数学系吗?(作者注:一般是 985 大学才有强基计划,而且往往需要有奥数竞赛经验)直播老师有点不耐烦了:" 女生适合读任何系!很多好大学的数学系研究生里,女生已接近一半了。"
我觉得这位老师说得很对。学文学理,本来就与性别无关。上个月有位北大毕业、现在纽约大学任教的中国女数学家王虹,证明了 " 挂谷猜想 ",被视为菲尔茨奖的最有力候选人,人家也是女性啊。
这里我有一个暴言:不管男性女性,都应该去学习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向的专业,时代变革已到。
理工科更有 " 钱途 " 也更有 " 前途 ",几十年前就如此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
但为什么总体而言,女性更喜欢扎堆学文科?某次,广州的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考场上我发现,男女生比例,大概是 10:1。这显然不会是父母不让女生念书,或者特意不让女生上补习班,是女生自己不喜欢。
但这种不喜欢,是社会塑造的结果。
女性的智商并不比男性低,喜欢读文科,往往是不自觉地迎合社会对女性的预期,家长和孩子的自我规划被陈旧观念影响了。
这种期待就是:找个不太忙、也不需要负责任的工作,体体面面地拿份低工资,主要精力用来相夫教子、好好照顾家庭,就是最完美的女性。一般来说呢,女孩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显得档次不够、拿不出手;但太忙、责任重大、高工资、高地位,太过女强人了,则不适合当妻子,不够宜室宜家。
于是,社会鼓励女孩,乖,你要非常努力读书,但最好去学那种不赚钱、没前景的专业,以作为未来的丈夫的辅助。
正是因为抱有这种错误的观念,所以女生很早就率先放弃了对理科的钻研与精进。
图 / 图虫创意
如果女性还没有意识到科技对人类的深度影响,还在懵懂地走着一条轻松的路,那么,因为招文科生太少、考大学很难;考上了大学,找工作很难;找到了工作,薪资非常低;薪资低,只能生孩子当全职主妇;想复出,就更难找工作 ……
女性地位就只能一再下降。
在经济好的时候,在文科生还有一点用武之地的时候,女性的地位也略高;就相当于是理工科男性吃肉、文科女性喝汤;但现在,没有汤了,要么你就去抢肉吃,要么就一无所有。一个离钱远,离热门远,离未来前瞻行业远的工作,就只能一步一步失权。
理工科,就是很难,没有谁天生喜欢难的路,但不走难的路,就无法抵达更远的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