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明星科学家智能体”发布。 上海闵行区教育局 供图
3月31日,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和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全新发布了“启明星科学家智能体”,学生可以通过AI向科学大咖提问、获取科学知识。
AI已逐渐融入上海的中小学课堂。此前的1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发布了《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这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最先发布的区域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目前,虹口区已搭建了包括“数智小虹”在内的名师数字分身、学科教学、协同育人等100多个智能体。
全国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的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也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教育中的应用,构建了“数智学谷”自主学习生态系统。每周二下午,面向全体高一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强化科技前沿与人文素养的多元培育。
此外,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于3月中旬发布了《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试行版》),引发多方关注。
关于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上海市教委在2024年就已发布了《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指出上海中小学的AI教育规范以市级统筹为主,强调课程标准化、师资专业化、场景创新化。
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的《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试行版》)属于较早落地的校级细化方案。对此,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校监唐盛昌介绍,为制定该规范,学校就师生使用AI的情况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学校约75%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过AI;在小学部的受访学生中,约65%每天使用AI,这一数据在初中部受访学生中更高,超过70%。
在唐盛昌看来,是否应该支持师生使用AI并不是一个简单的“yes or no”的问题,而需“分类讨论”,设置相应的规范引导师生合理使用。学校出台AI使用规范,就是希望师生必须负责任地使用AI工具。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课程研发部负责人张燕静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学校的“数智学谷”依托生成式AI技术,构建了“三层四维”的学习生态模型,希望学生通过智能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获取过程,学生们在开放、多元、互动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协作创新,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AI已融入课堂中。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供图
面对AI扑面而来的趋势,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将之比喻为“‘狼’真的来了”,大家已经切实感受到了它对于学习、生活有影响甚至是冲击,“AI时代会重塑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
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如何乘风破浪、顺势而为?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认为,在积极拥抱技术的同时,必须警惕效率陷阱,避免过度依赖AI、忽略教育的人文属性,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度量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