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透明 果壳
你用DeepSeek看过病了吗?
打开它,说出自己的不舒服或拍照上传检查结果,几秒后就能得到诊断和治疗建议。继续问这个病是怎么回事或药怎么用,它还能给出更详细易懂的解释,有问必答。
不花钱、不用抢号,还比医生耐心得多,是不是以后看病找DeepSeek就行?如果问DeepSeek本人,它会回答:

DeepSeek对自己可不可以看病的回答 | DeepSeek截图
实际让DeepSeek看一次病,你会在回复的末尾见到一个提示框:

问其他问题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这个提示框 | DeepSeek截图
“不能”“不应”“仅供参考”,这是DeepSeek太过谦虚,还是看病这件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下面,我们来看看到底能不能用DeepSeek看病,和怎么用它把病看得更好(附详细提问模板)。
能不能用AI看病?当专家不能,当助手很能
有一种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助手(AI)看病的方法是,得到它的回复之后就给自己确诊,然后听从AI建议开始吃药,就像刚刚找医学专家看过病。
可是,医学专家看病时很少单凭几句描述或者一张检查单,就给出一个确定的诊断,接来下可能还会做这些:
1. 追问患者漏说的重要信息,比如还有没有这里痛那里麻、月经怎么样、家里人有没有类似的病;
2. 看看和按按不舒服的地方,听听心肺,做些测试动作;
3. 开出另外几项检查,分辨表现相近的疾病、确定诊断;
4. 根据个人的年龄、肝肾功能、体重和偏好,为同一种病开出完全不同的处方。
现在,AI还不能做到所有这些。
而且,目前几乎所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都存在“幻觉”,也就是它们在回答问题时,有可能输出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并不准确的信息。“幻觉”出现在医疗中,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DeepSeek也有“幻觉”问题,这是大模型天生的缺陷,完全消除“幻觉”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就像DeepSeek自己说的,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不过,另外几种使用方法下,DeepSeek等AI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在2024年11月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提到了这样几个场景:
1. 挂号之前:输入自己的病史,请AI推荐先挂哪个科室的号(智能门诊分诊);
2. 就诊之前:请AI提供可能的就诊流程、注意事项,如可能需要空腹就诊以便进行某项检查(智能就医咨询);
3. 确诊之后:请AI解释疾病信息、医学名词、健康管理方法等(医疗咨询机器人),向AI咨询药物可能的副作用、与食物或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患者用药指导智能辅助)。
获得这些信息,也许可以帮助你挂对号、更快做上检查,更早得到确诊。见医生时,由于你提前整理好了自己的病史、想向医生确认的问题,所以能在同样的看诊时间里得到更多信息。回到家之后,因为你已经了解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于是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样,AI就成了专业又耐心的看病助手,帮助你获得更好的诊治。

法治日报报道AI问诊导致病情延误事例,并讨论AI医疗如何发展 | 微博@法治日报
确诊之前,这么问更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AI有成为得力看病助手的潜力,但看病时描述得不全,可能导致回复不准确。那么,不确定自己得了什么病的时候,应该怎么向AI提问呢?下面,我们整理了一个详细的模板,梳理一遍,也许能帮你避免疏漏:
一定要写的病史
1. 性别____,年龄____;
2. 最主要的症状是____,持续/间断出现了____(小时/天),是突然/逐渐出现的,当时正在____(如运动中、运动后、休息时、情绪激动中、特定姿势下),自己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之前做了____不寻常的事;
3. 症状部位在____,范围直径____厘米,性质是____(比如像针刺、火烧、蚂蚁爬),是/否放射到其他部位,不适程度____(影响/不影响吃饭、走路、工作等),做____可加重/减轻症状;
4. 其他可能有关的症状有____,在主要症状之前/同时/之后出现;
5. 以前发生过____药物过敏,____食物过敏;
6. (女性填写)近期月经规律/有变化,具体变化是____。
有就写、没有就不写的选填病史
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建议提问时一同描述:
1. 本次发作之前有过相同症状,第一次出现是在____(天/月/年)之前,症状出现以来____(天/月/年)发作一次,每次持续____(分钟/小时/天)、发作以来症状逐渐加重/基本没有变化;之前的检查结果是____,诊断是____,用过的治疗是____,治疗后好转/没有好转;
2. 症状出现以来,体力、睡眠、饮食、大小便、体重发生____变化;
3. 其他疾病:确诊____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目前服药/治疗是____(所有规律使用的药物/治疗),每日____毫克,疾病控制良好/不好,曾确诊____传染病,有/没有过高危性生活,____年前接种过____疫苗;
4. 手术外伤:____年前因____做过____手术,____年前发生过____(严重外伤),____年前曾输血;
5. 居住地及职业:长期居住于____,职业____,曾接触____有毒物质;
6. 吸烟饮酒:吸烟____年,平均每天____支;饮酒____年,平均每日/周饮____酒____毫升;
7. 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确诊____疾病,家族中有____遗传病史,亲属有/没有与自己类似的症状;
8. (女性填写)孕产史:怀孕____次,生产____次,初潮____岁,平日经期持续____天,周期是____天,末次月经开始于____天前/____岁闭经,月经量少/中等/多,有/没有痛经。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看起来没用的情况?
因为不同的补充,会引向完全不同的疾病:
只是描述“30岁,女性,突发腹痛2小时”,可能的原因很多,也许只是普通的胃肠炎。
补充“疼痛由肚脐周围转移至右下腹,伴发热”,急性阑尾炎的几率就升高了。
补充“伴有血尿”,指向泌尿系统结石或炎症。
补充“曾发现胆结石”,提升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的可能性。
补充“月经周期28天,末次月经为40天前”,特别需要排除异位妊娠破裂(宫外孕)。
补充“家里有人诊断马凡综合征”,需要考虑主动脉夹层。
一并上传检验、检查结果
如果在本次症状发作之后进行了检验或检查,可在描述病史后,直接拍照上传报告单。
要是存有之前的相关检验检查结果,最好一并上传,并注明当时是否有症状。因为不同时期结果的对比,可能对判断疾病情况有辅助作用。
见医生别只带AI意见,准备好详细病史
如果出现自己认为可能有危险的,或者难以忍受的不舒服(如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晕倒、严重头痛、抽搐等),就不要先咨询AI了,直接拨打急救电话,可以更快获得救治。
对于不那么紧急的情况,可以先根据AI给出的建议,挂相应科室的号。同时,参考AI回复的有可能做的检查,选择是否晨起空腹或在特定月经周期就诊。
见到医生之后,只讲“DeepSeek说了xx”也许会导致误诊,建议在与AI对话过程中,整理好自己完整详细的病史,提供给医生,并带上之前的检验检查结果(带原始胶片/光盘,而不仅是文字报告)。
由于文章开头提到的原因,AI不能替代医生面对面的看病,以及必要的补充检查。当医生给出的诊断和建议与AI的出现冲突,建议优先参考医生的回答、正规医疗机构举办的患教活动以及相关权威指南的内容。
体检指标异常怎么问?
在体检中发现的异常指标,也可拍照上传,向AI提问可能的原因、病情较前是否加重/减轻、建议到哪个科室就诊、可能的处理方法。同时,建议上传近年所有相关报告单,以供前后对比。
如果异常指标的出现伴随着不适症状,可以填写上文模板进行提问。如果没有任何症状,可写明没症状,并填写“选填病史”中的2~8项。不确定的话,可以先问AI异常指标可能与哪些疾病、症状或特殊情况相关,然后排查一下自己是否有符合的情况。
得到AI的回复之后,建议请相应科室的医生进行确认。
经过医生确诊了,还有些问题不明白?
医生给出明确诊断之后,可以在AI上追问疾病相关的信息,也可以让AI解释看不懂的医学名词:
1. 这种疾病是什么、有什么可能的病因、是否/如何传染、是否/如何遗传;
2. 目前严不严重、之后可能怎样发展、是否能治愈、是否影响寿命;
3. 有哪些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是什么、治疗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如果不治疗会怎么样、以后是否有可能停药;
4. 控制目标是什么、如果控制不好会怎么样;
5. 是否需要戒烟限酒、如何调整饮食和运动等生活习惯。
所有你能想到的问题,都可以向AI提问。
不过,AI给出的回复,通常是比较普遍的情况或建议,即使你已经输入了个人信息,它对你的了解可能也不如医生,因此有可能出现不适用的情况。当AI给出的建议与医生的出现冲突,建议优先参考医生的建议、正规医疗机构举办的患教活动以及相关权威指南的内容。
2型糖尿病,复查糖化血红蛋白8.0%,是否合格?
不一定:
40岁,无其他疾病,未发生过低血糖,可能需要<6.5%——不合格;
80岁,有冠心病,曾因低血糖昏迷,可能<9.0%即可——合格。
确定血糖目标值,需要医生综合考虑年龄、病程、并发症、预期寿命、低血糖情况,甚至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视力,照护关系和医疗条件。医生面诊看到的问题,也许不会被写进入提问。
如果想要根据AI给出的回答改变治疗或生活习惯,建议在执行前向医生确认。
“仅供参考”不是谦虚,是对生命的敬畏
DeepSeek很强大,它已经给普通人带来了许多实际的便利。
在医疗方面,据《中国医院院长》统计,全国已有来自20余个省和直辖市的近百家医院宣布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医院正分别将AI加入临床辅助诊疗、医院管理、教学与科研加速、健康科普等环节。DeepSeek将为医疗领域带来巨大改变。
不过,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普遍存在的“幻觉”问题,以及线上看病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AI有可能给出不准确的信息。DeepSeek等AI尚未能达到直接给人看病的要求,也是诸多业内专家的共识。
那么,在以上几种情形中,AI回答哪些问题最可信?哪些一定要医生确认呢?
相比较来说,AI解释医学名词时比较准确;如果病史填写完整,它推荐的挂号科室也可以参考;不过,想根据它给出的建议服用处方药、调整治疗方案之前,一定要征求医生的同意。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联合制定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提到,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今年2月19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AI非常好用,可以随时随地为你耐心提供海量信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不过,在需要高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医疗问题中,目前,它的作用主要是参考辅助,不能替代医生的判断。
“不能”“不应”“仅供参考”,并非DeepSeek的谦虚或落后,而是对生命的敬畏。
参考文献
[1]《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国卫办规划函〔2024〕420号
[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卫医政发〔2010〕11号
[3]《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国卫办医发〔2022〕2号
[4]《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湘医保发〔2025〕8号
[5]李静, 刘燕燕, 金丽君. 急症腹痛的诊断策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14(5):439-440.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12(1):1-12.
作者:透明
编辑:odette
封面图来源:Alamy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