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
上期首席视点指出,随着关税博弈的加剧,全球贸易、金融、政治等秩序进入重整期,不确定性陡然增大,等待看清楚后再去布局确定性的收益未为晚也。上周的市场如同周末华北的大风,扰动了春天正常的节奏。天气预报周一大风将止,关闭门户的人家又可以正常出行了。资本市场短期剧烈的波动也将过去,按照市场自有的规律进行配置是下一步基础的工作,工作的第一步是确认风险资产护城河的强度和韧性。
一、波澜壮阔的市场
上周的市场可以用波澜壮阔来描述。中国权益市场跟随全球市场大幅调整,在“类平准基金”的积极作用下,市场稳住。美国政府的出尔反尔引发股市与债市的跳跃。美债长期收益率的跃升以及黄金创出新高,夹杂着美元指数的走弱,市场给出了洋洋洒洒的解读。代表性的观点是,长期看,这种局面被认为是全球经济、货币、政治、地缘秩序系统性瓦解的开始,当美债长期收益率已经失去信号的价值,全球资产定价需要寻找新的锚。
在旧的已去,新的未来的过渡期,黄金大概率成为去美元化的安全资产。短期来看,特朗普之所以让步,核心因素是债券市场的波动已经影响到了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计划。从现金流的角度分析,对政府来讲,国债市场的重要性远高于股票市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要在短期的财政压力与长期的制造业回归之间进行相机抉择,这进一步加大了资产配置和择时的复杂程度。
二、风险资产的护城河
理论分析可以天马行空,长短分析都有道理。从实践看,短期和长期的逻辑是非常不同的,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选择便复杂了起来。抛开短期与长期选择的烦恼,聚焦到一个常识: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现代化国家无一不把金融视作经济的血液。这次由关税战引发的市场波动无疑是市场的失灵,为了解决市场的失灵,政府就不得不采取更加积极的干预措施。如此一来,资本市场面临的可能是塞翁失马的局面。
上周的首席视点之所以名之“作壁上观”,是因为我们预判市场会波动,政府也会干预,但对其方式、方法以及力度的认知无法给出清晰的结论。经过一周的观察,我们有了明确的结论: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已经形成了制度性的机制,约定了风险承受的边界,风险资产的护城河已经建立,资产定价的基准得以确认。
公共经济学的通识告诉我们,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干预,以消除其外部性,从而为市场恢复其基础配置资源的职能而助力。相比其他市场,金融市场失灵时的负外部性更大,破坏性更强,需要政府纠偏的能力更上层楼。更强的能力需要制度和技术的保障,也需要操作时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平准基金就是中央政府常备的金融工具。平准基金通过果断、有力的操作,增强交易的确定性,稳定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明确政府对风险容忍的边界,消除因为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而形成的混乱逻辑。
近期稳定市场的行为作用明显,从结果看,市场情绪平稳,交易行为常态化,股市的功能得以恢复。上周政府对市场的纠偏可以看作是“平准基金”的实施,从A股大盘的运势基本可以判断,股市稳定的总量指标已经形成共识。在这一共识下,投资者的决策反而变得简约起来。
三、趋势投资的基本特征
当投资思绪不再忙乱甚至慌乱后,博弈短期行情的性价比变得越来越低,长期的趋势投资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什么是长期趋势?投资者不假思索的答案就是国产替代,这或许不是性价比最高的策略。基于中美长期博弈而进行战略布局是2018年第一次贸易冲突后一直没有变化的投资基调,冲突升级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只是强化了而已。国产替代,一方面是产业链安全,另一方面是迎合高质量消费的国内需求。这种替代多是从供给角度进行的,产能上升很快,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对全球贸易贡献也颇大,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外的需求。
这一趋势实际上造成了国内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在机器代替人工的技术革命加持下,供给能力远超有效需求,结果是PPI与CPI低迷。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扩大内需,特别是提升消费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这一举措显然已经将贸易冲突升级的冲击包含在内了。消费不振有很多的理由,核心的问题还是收入的提升不够。当然收入并不仅仅指的是即期的薪资,过去的储蓄、未来的收入甚至以国债为代表的财产性收入都是广义的财富来源,这几年投资者最希望获取的股市的财富效应对消费的抬升更是立竿见影。
从凯恩斯主义的视角看,在私人消费提升缓慢的背景下,政府开支增加是对冲外部冲击最行之有效的措施。2025年国债和专项债的使用范围更多是投资层面的,对消费的着力点集中在补贴层面,本质还是希望用此来撬动居民的储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专家建议再发行特别国债来补充和完善养老保险。每当消费不振的时候此类建议就被提及,这至少说明困扰消费的体制性原因不少。
宏观策略分析师的工作不是去建议政策应该做什么,而是推算政策大概率用力的方向和结构,就此进行布局。我们在前一期首席视点中指出面对长期的博弈,政府的定力是明确的。前期出台的政策还在发挥作用,希望政府陡然间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大概率是一厢情愿的。不过,面对过大的冲击,政府会实时调整一些政策的力度,比如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偏重可能发生变化,前者对解决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对房地产政策的要求会不会从稳向升转变,再比如对地方政府的负债约束有可能会进一步放松。当然,我们更可能看到政府对一些管制的放松,当前制度变革的空间还有很大。
从更现实的角度考虑,政府非税收入的居高不下,对存量资产的处理加快应该是重要的因素。存量资产的处理实际上是进行利益的重新调整,是过渡期进行产业优化,并平衡内需和外需,以及外围和中心的有效措施。穷则思变是我们分析政策的基本逻辑,从中国过去几十年遇到困难,走出困难,并获得升华的经验来看,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投资布局,是更为确定的趋势。
四、四月的考验
从历史的规律看,每逢四月,年报对市场的考验都是很严酷的。面对外部的冲击,反映过去经营业绩的年报并不能让投资者看清未来业绩的真面目,此为其一。其二,投资者期待的重要的会议还没有召开。其三,越是最后爆出的年报业绩越差已经成为共识。
这时候的策略还是以布局确定性为宜。谋定而后动,路遥知马力,多到一线走一走,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