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五十年代出生的上海人,从小熟悉人民广场周围那些用“人民”命名的上海城市标志物,除了人民广场,还有人民大道、人民公园、人民饭店,甚至大世界也曾经叫作人民游乐场。现在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我常常想到陈毅(1901-1972)解放后担任新上海首任市长,以人民为导向对旧上海进行的更新与改造。这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开篇与先声。我想说,如果陈毅司令战上海是“瓷器店里抓老鼠”,那么陈毅市长建上海是“没有地方抄作业”。

位于外滩的陈毅雕像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与改革开放40年后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任务不同,解放后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挑战是如何将资产阶级的旧上海扭转乾坤转化成为无产阶级的新上海。1949年上海一解放,被毛泽东委以重托从野战军司令同时兼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开始考虑上海的城市发展。陈毅接管上海时,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正深陷泥潭。面对满目疮痍,陈毅提出“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开启了以人民城市为导向的城市改造运动。就像打仗那样,陈毅的办公室挂着巨大的《上海市地形现状图》,当时上海面积612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主要聚集在市区86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陈毅认为,上海发展不能在租界的十里洋场打转转,而是要从600多平方公里的整个上海考虑问题,特别是要考虑南市、闸北等原来华界地区的劳动人民发展。陈毅建设上海人民城市的历史遗产最有影响的有三大项目一个愿景。
一是将旧日公共租界的跑马场变成新上海的市中心。占地300亩的跑马厅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标志物,自1862年起被英国殖民者占据。陈毅在入城后不久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赌马场是压迫者的乐园,必须还给人民”,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的市中心。改造行动包括北部改建为劳动人民可以休闲娱乐的人民公园,南部建成可容纳10万人的集会广场。人民广场的改建终结了旧上海的殖民空间标志,奠定了红色上海政治文化中心的新格局。1952年人民公园建成开放,陈毅亲笔书写园名。1954年国庆,上海在人民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从解放后开始,我们小时候遇到国庆节习惯到人民广场看烟火,小学读书时会组织到到人民公园春游,长大后谈朋友也要到人民公园去。今天上海围绕人民广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公共文化活动核心圈,可以看作陈毅上海城市中心蓝图的进一步发展与光大。

旧上海的跑马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陈毅题词的“人民公园”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二是将肇嘉浜从旧日污水沟变成新上海的通衢大道。空间上,改造跑马厅周围地区是改造旧日的公共租界,改造肇嘉浜则是改造旧日的法租界对上海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肇嘉浜全长4.7公里,曾经是法租界与华界的界河。因法租界长期排污,从原来的清水河沦为露天的臭水沟,两岸聚集几万棚户居民,霍乱发病率超过全市均值好几倍。陈毅投入人财物启动肇嘉浜改造工程,建成了宽42米的双车道和中间的林荫道,迁移棚户居民进入新居,打通了徐家汇-打浦桥交通动脉,在世界上树立了社会主义新上海的城市改造标杆。小时候我家住在南市老城厢,读中学是在新龙华地区的上海中学。因为是住宿,周末来回走路经常会晃悠肇嘉浜路中央的林荫道。
三是在中山路外围建设2万户适宜生活的工人新村。上海解放后的发展要务是激发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生产性城市。解放初上海居住在棚户区的人口超过100多万,占了上海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主要是工人群众。1951年开始,陈毅领导下的上海,首先探索性地建设了1002户的曹杨一村工人新村,引进当时城市建设的邻里社区新理念,把工人新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上海的“上只角”。然后面上推开,在工业区集中的中山路外围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工人新村,后来称之为2万户。至1957年上海全市建成工人新村21个,解决了15万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今天在杨浦区长白228街坊可以看到工人新村展览馆,展示了当时这场引起国内外赞誉的面向工人群众的新城市主义运动。

《解放日报》1952年7月6日报道的曹杨新村
四是思考和展望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蓝图。查阅纪念陈毅诞辰90周年的《陈毅与上海》(1992)一书,看到有人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陈毅研究过解放前工务局长赵祖康组织专家研制的大上海都市规划,曾经对着《长江口水域图》说过下列一番诗与远方的战略思考:上海的地理形势多好呀,外有舟山群岛,内有长江沿线和南北铁路。把长江口整治好,让海轮进长江,万吨轮可以直接到武汉,上海港的压力就可以减少。到崇明能不能搞江底交通,如果宝山有海底铁路过江,对苏北可以起到一下子而活全局的作用。浦东是块处女地,以前交通不便,变成了遥远的地方,可惜呀。苏、沪、杭三角洲的物质是否都要到黄浦江,沿海沿江能不能搞新港区把外港、内港连接起来,黄浦江要改造,这样浦东就开发起来了。
1958年陈毅辞去上海市长到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1964年他回上海经过淀山湖写过一首诗,说“此富最近大上海,繁荣可以更速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以看到陈毅当年的许多愿景在后人的接力棒中一个接一个实现。1988年朱镕基担任上海市市长,他在就职讲话中提到上海是陈毅担任过市长的城市,他要努力干出成绩,不愧对老市长的形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在新的高度上提出上海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
现在经过南京东路外滩,看到老市长陈毅的雕像—这是上海公共空间唯一的市长雕像,我会想到陈毅代表了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三个项目一个愿景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最早的空间重构和社会再造。这些项目超越了单纯的城市物质更新,在城市发展思想和城市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性”是城市发展的根本逻辑。今天我们建设人民城市,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从陈毅时代开始的上海城市发展新精神,努力让魔都上海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空间给人民带来温度、创造温暖。
(本文作者诸大建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