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半个月之前,一款AI游戏项目《Whispers from the Star》首次公开,招募封闭测试玩家。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游戏背后的公司是由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创立的Aunttacon,也因此再次引发行业对于AI游戏的关注和讨论。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Whispers from the Star》是一款太空背景实时互动剧情游戏,玩家可以通过实时AI消息对话指引游戏中的主角“Stella”行动,引导其探索求生。这款游戏采用了多模态的AI技术,能处理玩家语音、文字等多个输入方式。一位行业人士向界面新闻评价称,“无论是从逼真程度、交互,还是玩法上来看,确实感觉很震撼,也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路。”
不过,即使看到了这样听起来有些振奋的产品,很多人依然认为,当下AI游戏仍是一场营销大过于实质的概念。
从应用角度来看,游戏公司“使用AI”已经是常态。在今年年初DeepSeek火爆之前,游戏行业就已经开始探索AI的应用。据《中国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统计的数据,目前中国近80%头部游戏企业布局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引擎开发、云技术和XR等技术领域;约50%的头部企业已构建AI生产管线,赋能虚拟角色、数字人等内容生产。
而在常态之下,如何做出真正的“AI游戏”,是大多数公司仍在思考的问题。
AI游戏的新落点:玩法创新
2024年初,一向对AI持谨慎态度的游戏平台Steam正式宣布允许包含AI生成内容的游戏上架发行,但要求开发者披露游戏中AI的应用情况。巨人网络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经过2024年的发展,AIGC技术变得更为成熟,游戏行业对于技术应用也更理性。
但AI的研发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因而在AI游戏上,头部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动作更为积极,也更早进行了实践。
以世纪华通为例,据界面新闻了解,公司使用AI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创作管理平台已经嵌入美术创作的流程,在批量生产环节将效率提升了60%到80%。近期,世纪华通全资子公司点点互动出品的游戏《无尽冬日》,大量使用了AI生成的剧情内容,生成后再由开发者优化;在游戏质量检测环节,盛趣游戏借助于自研AI系统,将原本需要两三天的流程缩短到了2到3个小时。
类似于这样的实践,在头部游戏公司里开始变得普遍。巨人网络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公司目前已经构建以自研大模型为核心的能力,将其应用到游戏研发、运营、发行、测试等各个环节。比如在“AI+绘画”环节中,整体上,在角色和场景原画方面达到50%-70%的成本节省,在UI(用户界面)和icon(图标)方面做到了超过 80%的效率优化,甚至有的项目内部UI、icon已完全交给AI出图。
但站在如今的时间节点上,这些应用已被看作是游戏公司探索AI的初级阶段,即利用AI进行游戏行业的降本增效。进入2025年,AI在行业的落地开始聚焦到AI原生游戏上。
事实上,业界对于什么是“AI原生游戏”,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共识。
世纪华通、盛趣游戏董事长助理胡昕向界面新闻表示,两三年前,AI对于游戏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效率提升的工具,在美术设计、代码生成等多个环节上,行业开始应用AI提效。而对于什么是AI原生游戏,大家普遍认为,“如果游戏内容并非只是厂商或制作团队规定好的剧本和世界观,而是由玩家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通过AI技术生成不同结局和版本,那它就符合这一定义。”总体而言,AI原生游戏突破了原有的框架,让每个人都能形成差异化的游戏体验。
一类工作室开始制作《1001夜》、《Whispers from the Star》这样的创新项目,另一类公司的做法则是在现有的游戏作品中融入交互玩法。
巨人网络旗下手游《太空杀》从去年起推出了一些AI玩法,基本的路径就是通过大模型驱动的AI玩家重构交互体验。例如,《太空杀》与名侦探柯南IP合作的“侦探剧场”由大模型驱动,突破传统剧情类游戏单一的情节路线设定,不同玩家将体验不同剧情。该玩法单日最高参与人数超25万,AI对话次数累计近千万。
AI原生游戏不仅让米哈游这样的头部公司倾注热情,也让很多中小型游戏公司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突破的机会——AI游戏的落点转移到了玩法创新上。曾在腾讯工作的《诡秘推理》制作人Yans在接受《游戏葡萄》采访时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AI游戏,是因为小团队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只能靠这些新兴的技术或创意。
更大挑战并非技术本身
在蔡浩宇的AI新作面世之后,其背后的公司人才和队伍也一并显露。
职场社交平台领英的信息资料显示,Anuttacon团队规模不到50人,成员来自米哈游、微软、亚马逊、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前微软全球研究合伙人童欣、前B站副总裁王宇阳等AI、游戏行业人士均已加入,公司人才多来自于知名院校,阵容可谓强大。
相比于利用AI降本增效,打造AI原生游戏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开源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总结称,AI原生游戏2027年收入规模有望超300亿元,其最终形态或为更加开放与自由的RPG游戏,具备开放世界RPG游戏丰富开发经验的开发者更具优势。
多位行业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AI原生游戏的最大难点仍在于,用户的需求能否被满足。一位资深游戏制作人向界面新闻表示,作为工具的AI被游戏公司使用很正常,但它生产的东西可能只是中等水平。在他看来,AI并不能替代真人玩家的互动。
也有一些人质疑,当下行业对于AI原生游戏的探索只停留在“智能NPC”的阶段。无论是世纪华通《传奇世界》推出的“玄玄老人”,还是网易旗下《逆水寒》中的智能NPC“沈秋索”,都采用了融合大模型技术实现AI交互的路径,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实现部分创新。
这样的做法或许也代表了游戏公司的谨慎态度。
胡昕认为,AI原生游戏离落地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他告诉界面新闻,在技术层面,需要综合考虑模型的能力、稳定性以及算力成本。其次,游戏开发者并没有太多案例可以参考,大部分公司都在摸索未来AI原生游戏的形态,游戏设计的可控性与稳定性有待验证。此外,厂商还需要注意内容合规层面的问题。
巨人网络上述负责人也认为,业内的智能NPC以及一些OC(Original Character,原创角色)对话产品正在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快速迭代,但AI真正改变游戏规则,还需等待世界模型与更智能化世界规则驱动引擎的成熟。
对于大部分从业者来说,AI游戏的挑战或许并不在技术层面,而是一种“未知”。前述制作人Yans就认为,AI游戏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算力和成本,而是如何找到有趣的玩法,来满足玩家需求。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忠实玩家对于AI游戏的讨伐声不在少数。
一位游戏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前些年的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在行业内有了不少落地的案例。整体来说,相关技术可以让传统引擎技术更强大、更易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同时在合规上的风险也比较小,公司会积极拥抱。但他也强调,背后的乱象同样出现,包括监管困难、合规挑战,以及版权、伦理方面的争议。
因此,他所在的团队一边积极学习前沿技术,一边也慎重对待相关技术在具体产品上的应用。
该技术负责人所在的二次元游戏公司目前正投入两大方向,一是AI生成内容的品质问题,二是AI生产内容的合规以及版权问题。在品质方面,他们一方面尽可能提升AI生产内容的品质,引入更多预训练模型、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工程)的技术;另一方面,团队也在赋予开发者更多控制和事后调整的能力,让开发者能控制输出,降低纯AI输出的不可控性。在AI生产内容的合规方面,团队已在多个环节引入创新的审查、调整机制,确保内容合规。
在大模型技术快速更迭时,AI游戏一度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化落地方向。但从上述实践来看,如何做出真正的AI原生游戏,行业还在探悉方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