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2月以来,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国内再度掀起人工智能的应用浪潮。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内,一场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新切入点的“医疗+AI”风暴正在酝酿,互联网医疗公司也重新迎来竞争机遇。在辅助诊断和健康管理两个业务方向之下,专科辅助诊断是目前的产业亮点。
此前,百川智能、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代表AI创业落地医疗产业的探索者,今年以来,大厂之中,华为、蚂蚁、京东、腾讯四家公司动作频频,华为官宣“成立医疗卫生军团”、蚂蚁“一模三端布局”首度对外……这些新一轮“医疗+AI”热潮中跑在最前面的公司,也被称为业内的“四龙三虎”。
不过,谈及“医疗+AI”,包括AI幻觉、产品定位、商业模式等问题依旧在等待行业回答。在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新一轮互联网医疗热潮中,如何接住“富贵”并引领产业走在更健康、可持续性更强的发展方向上,是新老玩家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
医疗+AI成为焦点
中国一直存在“看病难”。在14亿的庞大人口基数压力下,国内的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即使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但仍有较大缺口。在此大背景下,从“医疗+互联网”到“医疗+AI”,用科技手段来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缓解分配不均这一问题的想法至少存在了20年。
这其中,李天天在2000年初就创办了丁香园,王航与胡少宇、罗丹花了50万元在2006年创立了好大夫在线,因为相信网上药店的发展前景,苏展也在2006年和朋友一起创立了健客网……此类公司还有很多。当然,其中不小比例的公司已被产业淘汰。
DeepSeek是这条道路上的新变量。因为它的出现,医疗大模型的热度成功升级——首个重症医疗大模型、首个罕见病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首个腹膜透析大模型、首个儿科大模型以及数智超声大模型在今年2月之后密集亮相。另据虎嗅报道,2022年至今,中国发布的医疗大模型总量已接近200个。
在产业前所未有的热情背后,是国内顶层设计之中越来越清晰的指引——未来发展离不开AI与人工智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领域被列入是要强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4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中,包括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专病智能辅助决策、基层全科医生智能辅助决策、手术智能辅助规划等在内的84项具体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被逐一做出详细说明。
这84项人工智能场景囊括了当前“医疗+AI”产品所被鼓励开发的所有场景,它为当前的大模型及其衍生的多元智能体开发划定了范围,为人工智能如何与现有医疗资源和设备结合,人工智能产品如何定位、预期实现哪些功能做了清晰说明。
在中央出台一系列重磅文件之后,地方的AI竞速赛也随之展开。城市之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的AI产业动态均十分频繁。
另据智通财经等多家机构援引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2025年V1版IDC《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IDC Worldwide AI and Generative AI Spending Guide),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AI)IT总投资规模为3158 亿美元,中国生成式AI占AI市场投资总规模的18.9%。照此数据粗略估算,国内投资在“医疗+AI”领域的资金量非常庞大。
四龙三虎引领竞争
这一切都促使了中国医疗产业迈入“医疗+AI ”的新时光。
大厂之中,华为和蚂蚁凭借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快速打开了局面,腾讯和京东则依靠多年积累在原有战略上持续稳扎稳打。
今年一季度内,华为在正式组建的第21个行业军团——医疗卫生军团之后,企业也顺利“出圈”。从业务视角来看,华为作为国内头部的ICT设施(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厂商,目前在AI赋能医疗业务中主要提供了算力基座。同时,华为还与其客户、合作伙伴推出了多个大模型、DeepSeek一体机方案等。
蚂蚁方面,2023年开始进军医疗AI领域并发布医疗多模态大模型,基于垂直大模型,从上线C端代表产品AI健康管家,到收购D端代表业务好大夫助力其升级系列AI工具,蚂蚁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快速出击,直接升级为新一轮“医疗+AI”大战中布局最全的公司。在B端,蚂蚁与卫健委、医院、医保的合作过程中,还贡献出了包括安诊儿、仁小爱在内的样板产品。
创业公司中,百川智能在调整业务重心之后,正在“医疗+AI”领域竭尽全力。3月20日,百川智能如约官宣新儿科大模型,并公布该大模型将以北京儿童医院托管的四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支点,联动北京市儿科医联体。另外,在做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商汤近期的业务发力点是病理大模型。讯飞医疗则将AI的特色工作放在了AI诊后患者管理。
不过,眼下的产业似乎远没有走到“硝烟四起”的阶段,各家公司还在各自为营找项目。从市场体量上看,由于国内各等级医疗机构的数量上百万,有合作需求的科研机构、药企数量也不在少数,C端用户基数就更可观,公司们暂不需要兵戎相见。
若是以业务方向观察,当前的“医疗+AI”业务总体仍在辅助诊断和健康管理两个方向推进布局。它们比起最初的互联网卖药或是在线问诊这类业态有较大突破,但并非新方向。不过,DeepSeek的出现还是刺激了医疗机构或是医药企业的需求。
据虎嗅报道,农历乙巳春节过后的两三周内,有92家中国医院官宣或者由媒体报道接入了DeepSeek。另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曾公开表态,整个社会都在被AI、大模型重塑,如果再不拥抱AI,就要成局外人了。
辅助诊断之中,专科辅助诊断在新一轮“医疗+AI”热潮中比影像辅助诊断拥有更多新进展,该类产品也是目前动态较丰富的领域。在此方向上,蚂蚁在2024年初就联合上海仁济医院深度共建,目前已发布国内首个临床专科推理数据集和泌尿专科大模型,结合临床病例特征和诊断思路推动AI专科诊疗向深水区探索。
除了前述公司,去年9月,医渡科技联合中山六院推出了国内首个结直肠癌专科大模型;今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在发布了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另外,联影智能正与中山医院合作开发多模态、多病种的全病程智医诊疗大模型。目前来看,产业在此方向的热度还将持续。
仍有问题待回答
在DeepSeek 刺激下的新一轮“医疗+AI”浪潮中,也出现了不少需要回答的问题。比如,目前被广泛关注到的AI幻觉问题。通俗理解就是,“AI瞎编乱造”。
在互联网泛科技领域媒体大力财经的报道中,周鸿祎的一段话被用来解释AI幻觉——"我们组建了一个50个AI的聊天群,让它们互相辩论。结果这些模型居然会联合起来编造数据,这就是典型的幻觉现象。"
显然,和辩论场景中的数据造假相比,严肃医疗场景下的“编造”无法被接受。而在目前人类对AI的认知中,AI幻觉被认为是超级人工智能发展中一定会出现的情况。它相当于,人工智能逐渐产生了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为大模型提供准确、权威的知识则有利于解决此类状况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现阶段的AI产品功能来看,它们的整体定位都离不开辅助的角色定位。这也意味着,眼下AI产品所提供的服务还远不能用来直接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医生的工作助手也需要观察。
同时,早在近期所诞生的各类AI 产品之前,业内早已出现过诸多名称各异、厂家不同的产品。这其中也包括大量被淘汰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命运也提示了,如果AI所做的工作没能突破到下一个阶段,如果虚伪的、谄媚的需求不被及时调整,一旦AI热潮褪去,眼下的产品也有极高的概率会面临无人问津的结局。
在产品层面之上,企业的竞争也是同样的困境。也就是,在跑马圈地的阶段,各家公司没能形成足够鲜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企业们卯足劲抢用户、争流量之际,同质化竞争的状况非常严重。仅以医学科普产品为例,耳熟能详的产品绝不在少数。这之中,是大量的重复创造和被浪费的社会资源。同时,它们可能也淹没了找寻真实需求的机会。
另外,还有一个逃不过的商业问题——AI产品到底由谁付费,产业能否出现现阶段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前述种种皆意味着,大模型时代下AI医疗公司们的商业故事才刚刚开始。如何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利用科技进步给予的机遇去解决医疗问题仍需探索。对于产业而言,也许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