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缂丝刺绣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宋代缂丝精品,也涵盖被当成宋代缂绣而进入清宫的明代仿古缂绣,更有依托书画名家书画风格为蓝本的缂丝作品。
澎湃新闻获悉,“织造精彩——清宫缂丝刺绣展”将于4月19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外展出。展览遴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缂绣精品共计28件,包括重量级文物《宋缂丝富贵长春轴》等,呈现古代中国缂丝的技术工艺、艺术美学和历史价值。
缂丝在古代为珍贵丝织品,至迟在唐代已将缂毛通经断纬的织法运用在丝织。宋代之后缂丝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大增,并且转向纯粹欣赏的艺术品。宋代也是刺绣技艺成熟的时代,欣赏性的绣画工艺细密而写真。艺术性的缂绣讲究以名家书画为底本,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等丰富题材。
展览第一单元是清宫收藏古代缂丝和刺绣,既有宋代缂丝精品,也涵盖被当成宋代缂绣而进入清宫的明代仿古缂绣。由于晚明民间私人收藏风气盛行,江南仿古缂绣相应兴起,一些作品经由进献、祝寿等场合流入清宫。从藏品可以窥见托名宋代书家如米芾(1051-1108)书风为蓝本的书法缂丝,和运用明代花鸟画家吕纪(约1439-约1504)风格为蓝本的花鸟画缂丝。
第二单元展现清宫缂绣之题材多样、织造精美和色彩绝伦的特色。清宫缂绣内容除了具有吉祥寓意的花鸟、山水、人物之外,还包含历史故事、释道等宗教性题材,甚至出现自康熙年间起即重视的《耕织图》相关衍生织品。盛清时期,江南苏州、江宁(南京)、杭州是丝织技艺中心,“江南三织造”专司织作宫廷与官府之华服锦缎。从《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来看,乾隆时期宫廷缂织多交由“苏州织造”制作。宫廷与地方交流频繁的背景下,工艺也产生模仿十八世纪盛行的苏州版画风格之缂丝作品,为清代织品史写下独特篇章。
第三单元呈现清宫以御笔书画诗文为中心的织造作品。这些作品由皇帝交付造办处办理,包括以乾隆(1711-1799)御笔书画、御制赞文结合宫廷画家绘画或是宫廷收藏作为样稿的织品。其他也包含大臣书写乾隆诗文再制成缂织的例子,以及大臣母亲、妻室以皇帝御笔为底本,进献宫中的刺绣。
整体而言,这些汇聚于清宫的缂绣,集结了缂绣技术、艺术欣赏和历史价值,深具时代意义。
清宫收藏古代缂绣
清宫中收藏不少古代缂绣书画,包含列为“上等”的宋代缂丝《富贵长春图》和前朝仿古缂绣。这些作品经过清宫鉴藏与题名,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

宋缂丝富贵长春轴
这件清宫旧藏“宋缂丝富贵长春轴”为存世精品。蓝色丝线为地,图案以牡丹为主体,月季(又名长春花)、菊花、芙蓉陪衬其间,组合成吉祥寓意的“富贵长春”。花蕊繁复,枝叶交错,色彩鲜丽明亮,缂工精密纯熟。 宋代这类缂丝除可观赏,也可加以裁切作为书画装裱,具体实例可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唐韩干《神骏图》装裱包首。

传宋缂丝岁朝花鸟轴
此件“传宋缂丝岁朝花鸟轴”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题名“宋缂丝岁朝花鸟”,由图案风格看为明代缂丝。缂织盛开梅花、山茶;鸜鹆(八哥)一只立于梅枝之端,另一只凌空飞来,相互鸣唱。湖石旁杂植竹石、水仙,石块上一对雉鸡依偎。亦有局部,例如梅枝干双钩轮廓及皴笔、以及花瓣轮廓、双雉羽毛等处加上添笔。梅花、茶花、水仙、天竺是新春应景花卉,加上双双对对的鸜鹆与雉鸡,增添年节喜气。
缂丝工艺深受绘画影响,流行摹缂名人画稿。这件织品与展品“宋缂丝花鸟”采用类似构图,皆以明代宫廷画家吕纪(约1439-约1504)画风之作品为底本。
织造华美缂绣
宫廷缂绣用丝细巧精致、色彩华丽、部分细节添增彩绘,而且题材多样。历史故事、佛道宗教画和《耕织图》图式衍生织品具有特色。清宫织造缂绣大多发给江南“苏州织造”。在宫廷与地方交流频繁背景下,宫中也收藏模仿十八世纪盛行苏州版画风格的缂丝作品。

清缂丝村农韶庆图轴
清代从康熙皇帝开始重视《耕织图》,焦秉贞(活动于1689-1726)、冷枚(约1670-1742)、陈枚(约1694-1745)等人皆曾绘制《耕织图》册,包括《耕图》、《织图》各23幅,共46幅图,描绘农夫播种至收获、农妇养蚕至织布之各个环节。清代宫廷以“耕织图”主题衍生艺术品类繁多,这件“清缂丝村农韶庆图轴”作品为其中一例。图案右下方村夫捣米场景,来自《耕图》第十八幅〈舂碓〉。 “舂碓”为捣米器具,用来加工谷类。一旁农家围着炭火取暖、老人牵着孩童的景象,更增添农村乐趣。
以御笔书画诗文为中心的织绣
御笔书画诗文是宫廷缂绣内容和样稿来源的核心,乾隆时期尤为盛行。皇帝的书、画、诗、文作品,进一步结合宫廷样稿,转化为织品。另外,亦有大臣书写皇帝诗文制成缂丝作品,或是大臣母亲、妻室以御笔为底本,进献至宫中的刺绣。

清御笔缂丝新韶如意轴
乾隆二十三年(1758)高宗鉴赏一件传为北宋董祥《岁朝图》水墨作品,见到山茶、梅枝、松叶、灵芝、柿子、百合等花果清供,寓意百事如意、岁寒长青等吉祥意义,高宗视为祥兆。此后数年之间,君臣由此产生几幅临仿作品和清宫缂织的副本。这件《清御笔缂丝新韶如意轴》作品为其中一幅。这件缂丝以勾缂、搭缂表现物象的勾勒笔法,平缂表现色块,木梳戗表现茶花花瓣晕染,长短戗表现灵芝色泽层次,并且特别以金线缂出花瓶蕉叶纹、莲花纹。全幅清逸华丽。缂织墨书“新韶如意御笔”和“乾隆”、“清供耳目谋”、“扇以淳风”、“新藻发春妍”等印章。

清缂丝御制养心殿铭轴
清高宗(1711-1799)姓爱新觉罗,名弘历。年号乾隆(1736-1795)。在位六十年。酷嗜文墨,兼富收藏,听政之暇常以翰墨自娱。“清缂丝御制养心殿铭轴”以清高宗于乾隆十五年(1750)楷书御制养心殿铭文为底本缂织。根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纪录,清高宗曾于乾隆四十年(1775)令苏州织造将养心殿铭放大尺寸,照样缂织,足见乾隆时期以皇帝御制诗文为中心的织造现象。

清御制赞缂丝释迦牟尼佛轴
乾隆时期为缂丝书画鼎盛时期,宗教画大型作品为其特色之一。这件作品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璎珞宝幢下,天降花雨,上方以蓝底金字缂织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行楷书御赞。显见画样与御书赞语源自清宫收藏《明郑重释迦牟尼像轴》。本幅用丝细匀,设色华丽,并于缂成之后以笔添色,画中细节与明暗衬托均赖描绘,为清代缂丝特色。例如释迦牟尼面容、躯体部分肌色红晕,以及下方莲瓣尖端皆为织完后,用画笔加染而成,与五色彩云之间梳状戗色织就的质感大异其趣。

清缂丝大寿字轴
《清缂丝大寿字轴》题签“老佛爷御题长春益寿一幅”,是以慈禧太后(1835-1908)书写“寿”字为原型设计制作大幅缂丝。朱色大“寿”字满饰四季花卉,包括玉兰、牡丹、海棠、兰花、桃花、玫瑰、紫藤、绣球、水仙、灵芝、梅花。全幅缂织匀密,花卉枝叶缂毕之后,再以笔设色添染钩勒细节,精工细致。这种设计形式和清初以降流行的苏州版画类似,运用“福”、“寿”等书法线条形成的平面空间,布满花纹、神仙等物象,极富吉祥寓意。对照苏州版画作品特色,此幅用色淡雅,富丽堂皇,具有皇家气息。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7月6日。
(本文图文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