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立冬 AI 图
虽然各地在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显得略有迟疑,但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热情却持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全国以低空经济命名的产业园(区、集群、港)已有近百家,挂牌速度在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独树一帜。
然而,在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想要抢滩低空经济细分领域的潜在增长点,仅用传统招商套路的三招两式是远远不够的。把握低空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适应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规律,找准发力点,才是真正需要的组合拳。
一、理解低空经济的5种主要业态
简单来说,低空经济的主要业态可以表述为从“1+1”到“2+3”。
“1+1”的含义是,低空经济包括1条制造链和1条运营链,其中制造链属于制造业,核心任务是低空飞行器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链属于服务业,核心任务是低空飞行活动的组织、运营、管理。
“2+3”的含义是,低空经济制造链又分为零配件厂和整机厂2种业态;低空经济运营链又分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辅助服务3种业态。
低空飞行器零配件厂属于衍生业态,其生产力主要分布在现有制造业行业小类中的细分领域,以低空飞行器零配件生产为中心形成产供链关系。现实中,关联型制造业企业如果拿到低空飞行器的零配件订单,一般是稍加改造就可以生产,并不需要很多专用生产设备。
比如,原来为航空业做配套的模具厂,如果有需求,也可以为低空飞行器生产相关模具。一些为医疗行业生产装备的新材料企业,如果材料的性能达到低空飞行器的技术参数,也可以为低空飞行器提供材料。动力电池、通信设备、电子模块、电机等相关生产企业,同样也可以为低空飞行器生产零配件。或者说,低空飞行器零配件厂商要么由关联型企业分出一部分产能,要么先形成一些独立的小型化生产制造企业,然后再根据市场容量的变化不断发展。这更多是一个过渡过程,并不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业态发展体系。
比较而言,整机厂的业态要独立得多。低空飞行器制造的系统科研能力集中分布在整机厂,使得整机厂不得不保持相对完整的功能性和独立性。从技术价值实现角度看,低空飞行器是全链条科技能力的载体。比如,精准的飞控系统、高性能的动力电池、高水平的机身设计,最终都需要通过飞机的技术参数来反映。在整条产业链上,整机厂是富集整个低空飞行器制造链价值的输出口。这些属性让整机厂具备了成为独立业态的基础条件。当然,这也是各大主流城市都争抢低空飞行器整机企业落户本地的根本原因。
低空经济运营链的3种业态更容易理解一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包含规划、设计、设备集成、工程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可以看作是新基建的一部分。从物理基础设施到信息基础设施,虽然有很多新东西,但对于大部分规划设计类头部企业来说,就是一个细分领域的新业务而已,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业态。比如,现有的近百家综合甲级设计院有限公司,如果分出一部分资源投入到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很快就能形成生产力。
低空经济运营管理和辅助服务则是典型的服务业类型,包括飞行器使用、维修保养、主营业务构建、盈利模式、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这2种业态具有时空分散、规模多样、普惠性强、覆盖面广、生态复杂的特性,整体会呈现出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孕育的机会多、总量大、门槛低,当下低空产业圈讨论较多的内容,实际上都是这2种业态。
二、抓住5种主要业态的核心要素
理解低空经济的主要业态,有助于迅速确定某个企业在低空产业链中的位置,进而判断该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从地方政府落实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低空产业园(区、集群、港)、激发低空经济投资活力等一系列任务来看,抓住低空经济5种业态的核心要素才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增强战略定力,实现差异化竞争。
零配件厂业态的核心要素是产供链体系。零配件厂是低空飞行器制造业的上游,高度依赖整机厂的订单。性价比是零配件厂的生命线,其竞争关系一直会延伸到全链条的生产力布局,集成整个产供链体系优势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赢得整机厂的订单,所以零配件厂的核心要素是产供链体系。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凭空发展出一个低空零配件厂的产业集群来,这方面更多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合适的产业政策可能会加速它的形成,但不会是决定因素。如果本地不具备相应的产供链体系,强行发展这类产业集群不仅没有必要,经济上也不合算。
整机厂业态可以看作是低空经济产业的主要节点,在整个低空产业链中占据最为关键的位置,也是构建低空飞行器制造产业链的中坚力量,其核心要素是耐心资本和研发人才。整机厂独立性强,价值密度和科技富集度都很高,是战略层面的牛鼻子。
不难发现,凡是低空飞行器整机厂集中的城市,低空经济的实质性进展都会更快一些。比如,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合肥等,整机厂就为其低空经济的活跃度做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整机厂业态对资本和人才的依赖度很高,需要大量长周期的廉价资本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多少会有一些“赌”的成分。不过,对于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武汉、苏州、合肥、成都等这样的城市来说,他们本来就是低空人才的富集区,只要增加一些低空方面的资本就行了,赌赢的基本面会大很多。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业态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投资和技术储备。政府永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低空经济也概莫能外。毫无疑问,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类的产业生态,一定会率先向政府投资强度大的城市聚集,然后再向外围扩散。这个过程的基本逻辑大致是:政府投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基础技术储备的头部企业成为总包方,然后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契机,整合产供链资源,进行系统创新。完成项目的同时,也突破了技术壁垒,积累了工程经验,形成了可复制的成果,培育了产业生态圈层,然后再按照标准化产品的思路向其他地方扩散,逐渐成熟。这方面和城市建设、电网、高铁、高速公路、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过程会比较相似。
也正是基于这个因素,深圳低空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会显得快一些,虽然其中少不了整机厂和运营龙头的贡献,但核心还是因为深圳政府对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计划比别人走得快一些,也稳一些,技术储备也要强一些。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圳本土企业深城交、深铁、华为、腾讯、大疆等,中央企业中电子、中电科、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中国铁塔、中国通号等,都在积极投入技术力量参与深圳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奠定了深圳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基础。
低空经济运营管理和辅助服务业态的核心要素是低空资源和差异化政策。低空经济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它能给普通人带来的机会,主要还是蕴含在运营管理和辅助服务两种业态中。成熟的低空飞行器就像现在的私家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一样,操作简单,功能完备。这就大大降低了低空经济运营管理的技术门槛。如果你对低空经济有兴趣且看好它的未来,你就可以买几架无人机,找到属于自己的场景和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飞机你不用造,原理你也不用太懂,基础设施有人已经给你建好,飞机保养、维修有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人才有专门学校培养。试想一下,这是不是才叫低空经济?
在这样的市场模式下,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低空资源,会成为低空经济运营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以开发的低空文旅景点多不多,跨水域飞行需求大不大,低空接驳线路多不多,这些是前提。然后才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好不好,有没有好的配套,企业可用的物理空间怎么样,营商环境怎么样,等等,这些都是后话。
三、地方政府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战略选择
想要发展什么样的业态,就要抓住其核心要素。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战略选择。在操作层面,地方政府能做的,实际上只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好发展低空经济的主业态形式;另一方面是吃透低空经济发展的规律,设计好低空产业政策,抓住低空经济发展的先机。
一个地方发展产业,能用的核心手段无非就那么几个,一是强优势,二是补短板,三是多花钱,四是靠人才。对于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来说,城市竞争的战略重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一线和二线城市重在抢(强)龙头。未来低空经济的龙头企业有三大类,一是整机厂,二是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商(总体院),三是低空经济运营总公司(集团网络)。如果一个城市这三大类企业中没有一类甚至没有一家,即使低空经济的总产值很高,也很难说自己是低空经济的重点城市。
现实中,一个缺少产业链主的城市,也很难将一个产业做得很大,很有生命力,大部分时候只能承担链主城市经济腹地的职责。因此,一二线城市想要发展低空经济,抢(强)龙头是不二选择。一鲸落,万物生。一个龙头的产业贡献,往往是生态级的,这应该是一二线城市竞争的重中之重。最近,合肥加大对亿航、零重力等企业的支持,上海加大对峰飞、御风未来、时的科技的支持,就是一种抢(强)龙头的行为。
其次,三线和四线城市重在抢(强)场景。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不仅财力有限,低空经济其他方面的资源也比较欠缺,布局整机厂、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头部企业的成本很高,难度也很大,赌的成分太多,不是十分必要。但在低空场景的打造方面,却也不输一二线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发力点。三四线城市打造低空场景的优势有很多,包括低空空域资源丰富、独立场景经济价值密度高、飞行管理灵活、决策流程短、土地使用成本低等,是培育低空经济运营管理类公司的理想环境。最近很多城市都在陆续组建战略型国企低空经济产业服务公司,大多都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三四线城市能够在低空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利用场景优势,积累标准化输出能力,迅速打造一两家低空运营方面的头部企业,同样可以在低空经济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然后再以这些头部企业为中心,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形成增长点。所以,三四线城市想要发展低空经济,最近的路就是敞开怀抱,拿出场景来,欢迎八方来客共同开发,在实践中成长。
第三,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关键。对于任何城市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都是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关键。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就不会有场景,没有场景,就不会有运营管理和服务企业,低空经济发展的闭环就无法形成。无论是整机厂还是低空运营管理公司,最终只有飞起来,才能积累经验、完善技术、降低成本、实现商业价值。而飞起来,又要以基础设施为前提。换句话说,一个城市对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计划,是对低空经济类企业最大的吸引力。如果一个城市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得很迟钝,毫无计划意识,那么这个城市大概率是很难招引到低空经济产业类的企业和人才的,更不要说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了。
第四,技术储备是核心。无论是对于城市来说,还是对于企业来说,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储备都必不可少。这些技术储备有的来源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有的来源于研发和技术创新,它们实际上都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启动资本。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积累,即使有投入也很难抓住低空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
因此,一个城市在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前,首先要摸清楚自己的家底,掌握哪些单位,哪些机构在低空经济领域有哪些技术积累,做好资源整合的前置功课。以南京为例,飞行器研究方面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方面有南京邮电大学,导航方面有北方信息产业集团,监视方面有中电科第十四研究所,气象方面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本上凑齐了从飞行器研发生产制造到通导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低空经济各层次人才培养培训的完整技术力量。
此外,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等长三角重要城市也在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各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这种技术储备方面的优势,实际上也是苏州、合肥、杭州等城市能够在短时间内跟上并影响低空经济发展节奏的原因。
(作者蔡银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低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