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据报道,最近,上海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接到大量家长们的投诉,称学校门口路段被划设为智慧道路停车场,由探头监控收费。接送孩子若把车停在路边,哪怕只停个几分钟,也要被收取停车费,这让家长们无法接受,一些停车乱象也随之产生。
校门口该不该划分停车位,要不要对家长收费一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不止是上海,很多大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上海智慧停车没有减免时间,而杭州等许多地方则实行 15 分钟内停靠免费,这让矛盾更加突出。
家长有抱怨可以理解,接送孩子并不轻松,马路堵得水泄不通,行人、电瓶车在夹缝里穿行,放学时间飘移不定,久等不来,场面杂乱无章。家长其实希望即停即走,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做不到,只能被动地接受。另一方面,原来人工收费,接送时和收费员说一声往往能通融,现在不管三七二十一停下就收,家长也有个接受的过程。
从公共资源角度说,既然占用了公共停车位,付费是应该的。这也是一些网友不支持家长诉求的原因。在大家看来,为接送孩子停车与为别的事情停车本质上并没有不同,不能搞特殊对待。
可是从人性化角度说,给接送孩子提供便利,给予一定的照顾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毕竟只是占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大,少收那么一点停车费没什么大不了的,哪怕要收,也要遵循最少的原则,增加人文关怀减轻收费影响。争议提醒我们,一个人性化、可操作,让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收费方案非常重要。管理部门在决策之前需要听取更多的意见,不要等到事后引起争议才返工,给政策打补丁。
其实收不收费的事只是表征,核心问题是接送孩子的需求远远超出了道路和空间的承载能力。放学前后也就几十分钟,可是在这几十分钟中,大量车流人流向一个方向聚集,马路怎么可能不堵?为了安全,学校大门往往避开主要马路,开在支路里,更加剧了拥堵程度。家长只好提前出发,提前占位,又反过来助涨了拥堵。停车以及后续产生的要不要收费等问题都只是由这些乱象结成的苦果。
资源是有限的,能服务的人群也是有限的,当容量与流量无法匹配,甚至差距很大时,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只不过本着为孩子考虑的初衷,这些矛盾被掩盖了起来。大家看到乱停乱放,能包容的就包容一下,能不追究的也就不追究了。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根子上入手。新建学校应该早做规划,提前布局。比如杭州的一些新建学校就做到了建地下停车场,将接送孩子的现场挪到了地下停车场,人车分流,一举解决孩子上学接送难的问题。大家不用挤在马路上,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占用公共资源以及要不要付费的问题。
那些建筑年代久远,或者身处闹市区的学校则应该摒弃空想,实事求是地寻找解决办法。比如推行更绿色的接送模式。每家都想开车接送,马路再宽敞、停车位再多,恐怕也不够用,那么能不能倡导大家少开点车,多用其他交通方式?中小学按就近原则划分学区,学校普遍离家不远,大多数家庭完全可以摆脱对机动车的依赖。
学校的管理思路也要变一变,不能一味地要求社会迎合自己,而是要主动迎合社会的需求,简化放学流程,提高准确性,让车子少等一会,少停一会,交通压力自然就能相应地缓解一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