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京东和美团两家公司围绕外卖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照理说,双方比的应该是餐品和服务质量,可最近似乎在 " 是否谣言 " 上争了起来。
从事件脉络来看,先是美团辟谣网传 " 去其他平台跑单会被美团封号 " 的说法,并依据内部规章对一名造谣骑手予以惩戒;而后,京东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暗示,业内有平台要求骑手 " 二选一 ";美团又回应,此说法 " 莫须有 "……
其实,外卖行业到底有没有 " 二选一 " 的规定,平台的说法不算数。最有发言权当属骑手,或者监管部门调查后给出结论。不过,面对已经出现的 " 是不是谣言 " 的争论,有必要对当事企业提个醒:市场欢迎良性竞争却不欢迎 " 谣言之争 ",因为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就旁观者的视角而言,京东与美团的竞争原本能为外卖行业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从长远看,双方竞争的战略纵深早已超越外卖业务本身,剑指外卖所代表的即时零售市场;但就事论事,这场竞争打破了外卖行业长期以来看似平静的局面,行业发展中的 " 痛点 "" 难点 "" 风险点 " 暴露无遗。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双方不断升级 " 战术 ",从优化配送算法到提升餐品品质,从改善骑手待遇到加大用户补贴,本质都是在探索能让餐厅、骑手、消费者等各方更满意的服务方式,促使市场资源通过 " 用脚投票 " 实现更高效的配置。
这本是一场有机会推动外卖行业进步的良性竞争,却随着 " 谣言之争 " 的出现,有点变了味。
回望商业历史长河,不乏企业因造谣抹黑竞争对手而自食恶果还殃及整个行业的惨痛教训。例如,在一起食品行业的竞争中,甲企业有员工编造了乙企业产品有风险的说法,并通过公关公司以不同当事人身份发布,引发食品安全危机。虽然最终水落石出,但乙企业的商业信誉已不可避免的受损,造谣员工所属的甲企业同样无法置身事外,受到外界指摘。加上两家企业都是行业巨头,还引发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
在网络营商环境日益重要的当下,更要警惕 " 谣言之争 ",防止谣言成为不正当竞争工具。因为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商业诋毁行为的危害可能被进一步放大。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美团和京东同样是行业巨头,面对已露端倪的 " 谣言之争 ",是否该换一换 " 争 " 的方向?
其实,外卖行业作为此次的竞争焦点,苦谣言久矣。除了新出现的 " 骑手二选一 " 说法,此前已有不少被 " 盖棺论定 " 的谣言,如 " 平台禁止 45 岁以上骑手接单 ""7 万研究生送外卖 " 等。这些谣言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灵活就业群体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还有,假冒外卖员或真外卖员摆拍的短视频也屡被曝光批评。这些短视频通过卖惨、恶意挑拨骑手与商家或消费者关系等手段,博取眼球,严重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秩序。
可见,不论美团还是京东,完全可以达成共识:外卖行业不需要 " 谣言之争 ",而需要 " 品质之争 "" 制度之争 "。
当下的外卖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从配送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到服务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再到行业规范的完善,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巨头之间的良性竞争,应当为行业带来新思路、新技术与新规范,推动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可靠的品质、合理的规则、优质的服务,才是商家、骑手、消费者的共同期待,也是平台长远发展的基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