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提出打造“制造美学”的城市诞生了。
12月26日,《“东莞制造美学” 课题研究报告》在广东东莞正式发布。作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把“制造”与“美学”紧密结合,在全国首次提出“制造美学”概念。该概念集设计之美、工艺之美、生产之美、产品之美、人文之美、理念之美于一体,要求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致力于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驱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也是国际竞争和区域经济比拼的主赛道之一。此背景下,从“制造产品”进阶到“制造美学”,东莞可谓把制造业竞争推向一个更高的维度。而“另辟蹊径”的背后,更是这座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在新的起点上为实现城市形象和能级再提升迈出的标志性一步。
01
东莞制造业,到底有多强
顾名思义,打造“制造美学”,制造业是基础。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的东莞,作为制造业重镇的城市形象可以说早就深入人心。诸如“世界工厂”、“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等流传甚广的说法,都形象地标注了东莞制造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
时至今日,东莞制造业占GDP比重仍持续稳定在50%以上,工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十,远超一些经济总量和城市能级都更高的城市,在制造业领域属于妥妥的“学霸级”存在。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说到“东莞制造”,相比上海、深圳、苏州等工业强市,不少人可能还是容易将它与过去所扮演的“代工厂”角色联系起来。的确,以“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都是与生产并出口低附加值、低“原创”度的工业品高度捆绑。
不过,经历40多年的发展和持续升级,今天的东莞制造业,从产品质量,到产业链,再到创新水平,都在加快撕掉“代工”的标签。有几组关键数据,可以直观反应东莞制造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不断攀升所取得的成绩:
从制造业门类看,东莞拥有34个工业门类,占所有41个大类的82.9%,能生产6万多种工业产品。
东莞生产的光学产品
从制造业人才看,东莞拥有多达500万产业工人,工程师及技能人才总量超130万人。
从企业发育水平看,目前的东莞拥有工业企业超22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超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同时,东莞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18家。
从主导产业看,今日之东莞已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五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以及四个千亿级、九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泛家居等领域,东莞更是培育形成了三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而前不久工信部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上榜。
从创新水平看,2023年,东莞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1%,在广东仅次于深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23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中,东莞也由第16位提升到第14位。
种种数据表明,东莞正在加速向单一化、低质化的“代工厂”模式告别,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新城市定位。如在日前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研究》中,东莞上榜“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11位,远高于GDP排名。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作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东莞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可以说,东莞的故事,是中国工业和中国制造崛起的故事。东莞的发展史是一部激情燃烧的工业发展史,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精彩缩影。
02
“制造美学”,为什么是东莞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工业发展底蕴,和不断迭代升级的制造业产业链,东莞在全国范围率先展开“从制造产品到制造美学”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索,可谓是恰如其分、正当其时。
到底何谓“制造美学”?本次报告给出了高屋建瓴的回答:“制造美学”是研究制造业设计、工艺、生产、包装、品牌等过程的美学理论,呈现了现代制造业的美学体验,体现了审美意识与制造品质的共鸣,是进阶和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以实用美学为特征的审美意识和实践活动诠释了“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这一深刻命题。
若用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制造是基础,美学是价值,将“美学”与“制造”相结合,其实就是要更深刻挖掘制造业在设计、工艺、生产和包装等多个环节的更高附加值。这是对于制造业发展规律和社会对于工业品需求变化的一种积极顺应。
每日经济观察副总编辑官远星解读《“东莞制造美学” 课题研究报告》。
众所周知,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最基本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典型如产品设计带来的美感、文化属性、精神象征等衍生价值,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青睐。
用时下的话来说,产品在保障基本品质和功能的同时,还要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和“审美的愉悦”。而这些,也正是塑造产品品牌价值的重要因素。
以此而言,东莞以引领者的姿态打造“制造美学”,本质上是从“美学”角度为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这方面,东莞不仅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作支撑,并且在“制造美学”的实践上也早就有诸多成功的探索。
近年来,东莞注重传播“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新城市形象,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光彩,打造了潮玩产业“中国潮玩之都”、家具产业“家具潮·东莞造”、纺织服装产业“时尚潮·东莞造”、食品产业“美味生活·东莞造”、文旅产业“制造美学·来莞定制”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产业IP,实际就是推进“制造美学”实体化、落地化,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写下了一个个生动注脚。
东莞潮玩产业的“制造美学”体现
以潮玩为例,作为全国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近年来东莞凭借优良的“制造基因”和完善的全产业链配套服务,在全国、全球范围获得潮玩设计、制造水平、成本竞争力等各项指标的高度认可,吸引全国各地潮玩企业和设计师前来寻找落地方案,将设计灵感转化成各类高创意产品。
同时,本土玩具企业也紧抓年轻人年龄特点、关注重点和兴趣焦点,自主设计研发原创IP,寻求产业升级突破口,推动东莞由“玩具之城”变身“中国潮玩之都”。而大量自主设计研发的原创玩具IP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球消费者认可,产品在设计中所注入的东莞式“美学”,显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东莞“制造美学”在多个领域都有体现
这种得到市场认可的“审美”能力的建立,除了不断夯实的制造业基础,也和东莞作为外贸强市,长期以来在与全球客商打交道中所确立的信息优势、开放优势等密不可分。如2023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值1.28万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五位、广东省内第二位。
可以说,通过外贸与全球市场所建立的高密互动,为东莞“制造美学”的普适性和敏锐性,提供了重要的涵养。
当然,要将“制造美学”变为具体的产品和IP,背后也更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
2022年以来,东莞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以“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为核心,“1+1+28”系列政策为支撑的人才政策体系,将人才强市提升到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东莞人才总量达328.2万人,其中制造业人才总量达133.6万人,持证技能人才突破了60万。
此外,东莞还布局建设了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阿秒激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如此丰厚的人才资源、科创资源,无疑将为各类美学创意的萌发、“制造美学”的加速成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中国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
在政策端,东莞打造“制造美学”符合国家发展工业文化、建设制造强国的大方向。2022年以来,工信部开始实施“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塑造与传播工程”,着力打造中国产业名片。而东莞正是区域(城市)产业名片计划的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在这个角度,东莞打造“制造美学”,不仅是为自己打造一张新的产业名片,也将为中国工业形象塑造与传播增加一个极具辨识度的“新故事”,不啻为是对“讲好新时代中国工业化、中国企业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更好认识认同中国工业”的一种自发的探索。
这一点的价值不容低估。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几乎所有工业强国的崛起,除了产业科技创新水平能够全球领先,也离不开工业文化的不断积淀、升华和传播,具备引领世界的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正由大向强转变,作为制造业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像东莞这样更加重视推动工业文化品牌的做强做大,推动工业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为新型工业化的加速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面对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起步于制造、繁荣于制造、扬名于制造的东莞,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步,东莞将鼓励企业以美学为引领,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支持设计师以美学为灵感,创作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引领消费潮流的作品;倡导全社会以美学为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制造业的价值和贡献。有理由相信,“制造美学”将成为推动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
03
“东莞制造美学”,不止关乎制造业
更进一步来看,“东莞制造美学”概念的提出,还不止关乎东莞制造业的升级和价值链的重造,更关系到这座工业重镇城市形象的再造和城市文化的重塑。
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三来一补”的外资产业承接地,蜕变为如今的“智造之城”“科创高地”,以占全国0.03%的土地,贡献全国0.8%的金融存款、0.9%的地区生产总值、1.6%的税收、4.6%的出口额,同时解决了全国0.9%的劳动人口就业——东莞在经济发展上的“奇迹”般表现有目共睹。但在城市文化上,或者说“软实力”方面,东莞似乎依然缺乏一种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厚重感和丰富性——不少人依然把东莞视为一个单一性的、偏重于“硬实力”的工业重镇。
然而,当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到一定阶段,谋求文化等“软实力”的补课是城市进一步提升能级、由量变跨越到质变的内在要求。并且,城市产业越是向高端升级,越离不开文化等高端发展要素的支持。甚至有人说,“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
事实上,那些真正享誉全球、有着穿越时空和跨越文化与地域影响力的城市,最能打动人的也大多是源自它们内在的文化与文明。如纽约、伦敦、巴黎、上海等被公认的全球中心城市,都与它们厚重、独特而多元的城市文化和所承载的文明息息相关。
“劳拉”成为东莞的城市地标之一。唐幸耀 摄
在经济发展上持续奔跑的东莞,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启了“补课”行动。近年来,东莞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着力建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七大文化”;擦亮“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文化名片;重点打造思想引领传播实践、全域文明融合发展、文化供给引领示范、文化产业集聚创新、岭南文脉传承焕新、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六大高地”。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打造“东莞制造美学”,可以说是给“文化强市”建设,添加了浓墨重彩又高度契合的一笔。毕竟,制造业是东莞的立身之本,由数十年来所积累的工业文明升级到“制造美学”,既是顺势而为,也是对制造业精神内涵的提炼和升华,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
东莞厚街名家具博览会。梁浚锋 图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评价东莞:是一座无数种产品皆可制造,且“造得好、造得快、造得便宜的城市”。而随着“东莞制造美学”渐入佳境,东莞制造或许可以在“好、快、便宜”之外再增加一个“美”的标签,它所象征的“美好”包括但不限于:高颜值、高品位、高品质、高价值、高个性、高服务,等等。
从“制造产品”到“制造美学”,东莞将不再只是向全世界货架不断贡献有形商品的单一化制造重镇,也更有望成为有着理念输出、文化输出、审美输出的具备多元魅力的文化大都市。这将是一座城市发展想象力的新开拓,也将是中国制造业不断崛起的新注脚。
海报设计:郁斐 王珏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