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璀璨明珠,而原创文学更是这颗明珠中最为耀眼的部分。它不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月9日,湖南文艺出版社文学的二十个春天(2006—2025)——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创之春”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活动在北京举办。此次活动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对过去二十年推出作品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文学创作方向的展望与探索。
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齐聚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创之春”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活动
“原创之春”作为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重点品牌活动,自2006年首次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二十年,推出了逾70部重点原创作品。
这些作品书写和记录了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风貌,其中,《山河袈裟》《流水似的走马》获鲁迅文学奖,《月光紧追不舍》《逐梦:湘西扶贫纪事》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家山》《戴花》《北爱》《亲爱的人们》《深蓝》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等。很多作品走出国门,出版了多个语种的版本,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分享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作家杨少衡、马金莲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故事和关于原创文学的想法。
作家马金莲分享道,在创作《亲爱的人们》过程中,她跟进采访了宁夏南部山区的移民搬迁并通过重新阅读乡土文学经典作品,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对长篇的架构把握能力。作家杨少衡回顾了从2006年“原创之春”活动至今,从《海峡之痛》到《深蓝》,他二十年间共计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了五本长篇小说。
关于“创新”这一议题,评论家张莉关注到当下飞速发展的AI科技,她在发言里提及在AI时代原创更为重要。AI的帮助可以写工作总结、写论文、搜集研究资料,但是AI不能完成的是最重要的属于人的创造性的部分;评论家梁鸿鹰表示,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禀赋,这么多年来发展靠的是后浪推前浪的创新精神,如果一个出版社不把目光放在创新上,不把重点放在创新力量的培养上,是没有前途的。
评论家贺绍俊回忆起二十年前一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朋友们一起讨论“原创之春”如何创办,有很多美好的记忆。打造原创经典作品需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有一种长期的规划和不间断的运作。回顾二十年的经历是文学经典化的途径。文学与出版、与媒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学经典的打造和成型的过程中,出版社和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创之春”二十年的坚守,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经典是需要时间来淘洗的。
作家梁晓声、杨少衡、马金莲,评论家白烨、贺绍俊、梁鸿鹰、张莉作为代表到场领奖
活动现场,湖南文艺出版社举办了一场致敬仪式,向这二十年来在“原创之春”新书发布会上发布过作品的作家,以及参与过活动的评论家致敬,授予六十余位作家“2006-2025原创之春·致敬作家”荣誉称号,授予近三十位评论家“2006-2025原创之春·致敬评论家”荣誉称号。作家梁晓声、杨少衡、马金莲,评论家白烨、贺绍俊、梁鸿鹰、张莉作为代表到场领奖。
湖南文艺出版社也在此次发布会上介绍了未来的出版计划,以“2025原创之春”的名义与作家刘庆邦、范小青、葛水平、何常在、关仁山、梁鸿鹰、老藤、次仁罗布等作家签约。
刘庆邦、范小青、葛水平、何常在成为“2025原创之春”签约作家
刘庆邦介绍了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挂在墙上的弦子》,该书收录了八个短篇,一个中篇,是适合阅读的小开本,同时他表示未来还会继续创作中短篇小说,并要在《芙蓉》杂志上发表。范小青说,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靠的就是创造、创新,也就是原创,文学及文学的精神和进步同样如此,她即将出版的作品是聚焦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转型发展的《远山近城》。葛水平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计划,她即将创作一部关于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考古的作品。何常在将出版第一部科幻小说《循环世界》,这部作品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反思了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帮助和控制。
关仁山、梁鸿鹰、老藤、次仁罗布成为“2025原创之春”签约作家
次仁罗布即将出版的《绿松石的屋顶》,通过一个农奴主和农奴两个家庭的子孙所经历的坎坷命运,来呈现整个西藏历史的变迁。关仁山签约的长篇小说《活泉》是写新疆莫干山余村在新时代的变迁,关注时代、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联。老藤的新作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是事关科技伦理的、生命价值的一部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