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华山感染
戊型肝炎(HEV),这个听起来遥远而冷门的疾病,实际上却潜伏在我们身边,伺机而动。它通过隐秘的传播途径悄悄侵入人体,给肝脏带来威胁。本文将揭开戊肝的神秘面纱,探讨它的传播途径、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让大家“知戊肝,不误肝”。
男子肝功能“爆表”,突变“小黄人”
2024年12月,患者小明与家人前往沿海地区旅游。在旅途中,他们品尝了当地的海鲜和各种美食。然而,回到上海没几天,小明的皮肤和眼白逐渐发黄,尿液颜色也变成了酱油色,同时感到乏力和食欲下降,酷似一个“小黄人”大眼萌,这令他万分着急。
小明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小明的化验指标纷纷“爆表”,肝功能指标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更是达到了3600 U/L, 接近正常值的90倍,总胆红素是正常值的35倍。
结果表明,小明的肝功能受到了严重损伤。随后感染科医生精准诊断,找出了这个隐匿的“杀手”:戊型肝炎病毒。经过治疗,已恢复健康。
现代人戊肝的传播途径
以前人们感染上戊肝,主要是由于卫生条件不好,饮水或环境不洁的关系。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全球戊肝的发病率不降反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约330万人会出现戊肝症状。在中国,戊型肝炎已成为我国肠道传播型肝炎的首要病因,2004-2019年,中国累计报告戊肝病例近39万例,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率越来越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代人感染戊肝,多是“病从口入”,戊肝是一种粪-口传播的传染病,在我国,最常见的是HEV1型和4型戊肝病毒,它们是人畜共患病毒,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食物传播
未熟肉类:如爆炒猪肝、涮牛羊肉等未煮熟的肉类可能携带病毒。
生贝类海鲜:牡蛎、蛤蜊等生食或半生食容易感染HEV。
交叉污染:处理生猪肉的刀具、砧板若未及时清洗,可能传播病毒。
水源污染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可能感染戊肝,尤其是在雨季或洪水后。
接触传播
与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可能增加传播风险,但证据有限。
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
虽然罕见,但孕妇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或通过输血感染病毒。
戊型肝炎在全球和国内的带来重要的公共卫生影响,我们需要关注和警惕戊肝的传播。
出现哪些症状,需尽快就医?
戊型肝炎的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但以下情况需引起重视:
黄疸
40%~75%的患者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白)变黄,小便呈深色。
胃肠道症状
厌食、恶心、呕吐,或伴有右上腹不适和压痛。
全身症状
发热、乏力,甚至类似感冒或肠胃炎的表现。
⚠注意:老年人、孕妇、慢性肝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展为重症戊肝,应特别关注。
感染戊肝多久可以好?
目前,尚无针对戊型肝炎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好在大多数急性戊型肝炎患者无需特殊治疗,主要采取的是对症支持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老年人、孕妇、慢性肝病患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明确病因尽早治疗才是上上之选。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戊肝?
现代医疗技术显著提高了戊肝的诊断能力,以下是常用的检测方法:
血清抗体检测
检测抗-HEV IgM(近期感染)和抗-HEV IgG(既往感染),适用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筛查。
HEV核酸检测
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慢性感染者,需通过血清或粪便中的HEV-RNA检测进一步确诊。持续3个月以上阳性提示慢性HEV感染。
医生结合患者的接触史、旅行史(是否到过戊肝高发地区)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保精准诊断。
预防:从源头阻断病毒
预防戊型肝炎的关键在于阻断传播途径。以下是实用的预防措施:
1. 饮食安全
烹饪猪肉和海鲜时,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避免食用生食或半生食品。
2. 饮水卫生
饮用开水或瓶装水,避免直接饮用不洁净水源。
3. 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勤洗手,尤其是在旅行或外出用餐时。
4. 疫苗接种
我国已研发出针对HEV 1型的疫苗,特定高危人群如从事生猪屠宰、孕妇可在医生建议下考虑接种。
让我们知戊肝,不误肝。
戊型肝炎虽然听起来遥远,但它的风险并不遥远。通过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将戊肝的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让我们从了解戊肝开始,共同守护肝脏健康!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 王新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管检验技师 徐媛媛
原标题:《外出旅游大快朵颐后,肝功能“爆表”!罪魁祸首竟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