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幡春胜插满头,流苏锦帐挂香囊。对于中国人而言,迎新春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在古代,“岁朝”即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文人深谙节日仪式感,用盆景、插花、文玩、奇石为书房案头增添情致,描摹成《岁朝图》——事事(柿柿)如意、岁岁平(瓶)安都是古画里讨喜的新春“谐音梗”。
古人的年宵花长什么样?“岁朝清供”由何而来?体现了怎样的生活美学?澎湃问吧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毛毅静,一起聊聊古人过新年的风雅习俗。
岁朝清供
@赞美虚无:请教毛老师,岁朝供物是从哪个朝代流行起来的呢?和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有关系吗?
毛毅静:“清供”本义为清净、干净的供品、供器。魏晋南北朝开始把佛教供奉的清净之物,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日常生活,如修禊、雅集、书斋之中。书斋中可根据需要,置儒释道造像、法器、供品、瑞草花卉、奇木赏石、字画法帖,以为清供清赏。若空间够大,还可置禅凳或禅椅、禅床,用以打坐调息、闭目养神、小憩。择奇木、赏石置于案头或书斋适宜位置,书斋中顿生瑞气。菖蒲、文竹、兰草之属瑞草,或百合、雏菊之类瓶花,更使案头多了些许生机,有养目凝神之功效。
“清供”一词亦从宋代流行至今。宋代释文珦有《深居》“水石为清供,烟霞作澹交”;魏了翁有《清平乐·蓝田玉种》“蓝田玉种,为我酬清供。香压冰肌犹怕重,更情留仙群捧”;舒岳祥有《即事》“铜瓶棐几修清供,香鼎中间易卷开”。清供最早为香花蔬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的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物雅品。清供囊括了博古图式,元素更为丰富多样。新春以“清供”入画的画作“岁朝清供图”,在清中后期的书画领域很是盛行,画家们以清供之品入画,兼工带写,敷演成诗,使之成为图文并茂的文人画。
回到本题,“岁朝”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周磐传》中“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的记载。从中国绘画史来看,《岁朝图》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些仕绅、文人在岁朝时将金石、书画、古董等清雅的物品摆放在临窗的案几上并进行描摹。日常生活物件的选择和摆放就值得探讨。乾隆八年(1743),帝下江南时看到文人过年时均贴《岁朝清供图》,由此联想到宫中收藏的董祥《岁朝清供图》,突觉这类绘画之作需要大力弘扬。自此后几乎每年春节乾隆亲自绘画《岁朝图》,还在画中题诗,这就是“春帖子”的典故。总之,从图式归纳,天竹果、腊梅花、水仙……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清代,陈书,《岁朝丽景》,轴,绢本设色,96.8X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正月插花
@Monicaaa:古人在正月里会怎样插花?哪些花适合现在?
毛毅静:插花分为在器物中插花,在衣饰、头饰上插花等。只不过,这一类花卉的材质并不都是鲜花。
新年第七天为“人日”。古人自汉代庆祝“人日”的方式是戴“胜”,此习俗在唐代尤其流行。“胜”可以简单理解为头部的饰品。“人日”一般以人胜或花胜插在鬓间。人们或剪纸或用金箔制作,自己佩戴或者相互馈赠,实用又美观。唐代《人日剪彩》诗云:“闺妇持刀坐,自怜剪裁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描写了妇女在人日给自己和丈夫剪裁妆戴,与心上人嬉笑玩闹的场景,表现了春节的热闹和欢喜。这种习俗到了近代在部分地区仍然流行。立春日,辛弃疾曾写过“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描写了女子将剪彩作为春幡,装饰鬓发,但是到了现代,这一习俗已经衰落不见。
正月里器物插花,我们可以从明代宫廷画家边文进的《岁朝图》中看出大致全貌。该图所绘铜壶中插着柿子、如意、梅花、兰花、山茶花、水仙、松枝、柏树、灵芝、天竺等十种花卉、树木,既有“百事(柿)如意”之意,亦有“十全十美”的图像隐喻。结合中国古代地理分布,如上这些花卉都是中原地区当令的年宵香花蔬果,并不是罕见的品种,且搭配方式也是根据瓶与瓶花的样式,自由组合,取其谐音和吉祥的意头。如多福多寿的佛手,多子多孙的石榴,年年有余的鲤鱼、莲藕,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鹊,平安如意的花瓶、如意等,都是画家笔下常见的吉物。
《南史·王子懋传》说“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隋唐之后,插花风气在日常生活中流行,明代“置瓶插花,以供清赏”成为文人雅士日常的室内摆设的习俗蔚然成风,瓶花、瓶供成为插花艺术的代名词。恰如明人袁宏在《瓶史》所言:“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 此一时,春就在冰雪中静静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释,便“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了。
清代,绵亿,《绘宜春呈瑞》,轴,纸本设色,84.4X35.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穿衣打扮
@清叶色:古人过年时会穿什么衣服?女性会如何打扮自己呢?
毛毅静:宋代,《高阳台·除夜》一词有云:“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表述了邻居家的美娇娥在新的一年试穿新衣、佩戴新头饰展现出来的美感;到了清代,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辞》中也写道:“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即女子一年忙到头,到了春节,换上新衣服打扮好,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体现了中国人新年祈福的一种仪式感。
新年第七天为“人日”。古人自汉代庆祝“人日”的方式是戴“胜”,此习俗在唐代尤其流行。“胜”可以简单理解为头部的饰品。“人日”一般以人胜或花胜插在鬓间。人们或剪纸或用金箔制作,自己佩戴或者相互馈赠,实用又美观。唐代《人日剪彩》诗云:“闺妇持刀坐,自怜剪裁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描写了妇女在人日给自己和丈夫剪裁妆戴,与心上人嬉笑玩闹的场景,表现了春节的热闹和欢喜。这种习俗到了近代在部分地区仍然流行。立春日,辛弃疾曾写过“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描写了女子将剪彩作为春幡,装饰鬓发,但是到了现代,这一习俗已经衰落不见。
正月十五元宵节,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歌舞、集会以及游艺的节日。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深闺妇女可以借此外出,所以在服饰打扮上十分讲究。由于是夜晚出行,大多会穿戴白色(浅色)服饰。有杂史为证:“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头上的饰品与手中的彩灯往往也会相互关联,这也是元宵节的观灯习俗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