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享年99岁。
2月11日,“江南造船”微信公号刊发中国船舶第708研究所曾松祥的回忆文章,呈现1958年黄旭华接到“到北京出差”通知前,曾参与50吨机帆船设计,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公号文章以《黄旭华与江南造船的一段往事》为题刊发。
文章称,新中国成立伊始,沿海岛屿的解放和保卫战斗仍在紧张进行,人民解放军海军需要大量的舰艇。江南造船厂承担了大批舰艇的建造和修理任务,全力支援配合解放祖国沿海岛屿。
1953年,50吨机帆船建造任务由海军舰船修造部(海军装备部的前身)委托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简称一机部船舶局)进行,由船舶产品设计处(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的前身)进行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首制船。这是自重工业船舶局(中国船舶的前身)成立设计机构以来首次承担军船设计任务,也是新中国设计建造的第一型军用辅助船。船体先由黄旭华、何志刚、曾松祥三人进行设计,之后又有许学彦等工程师参与。
![江南造船刊文追忆黄旭华:参与设计新中国第一型军用辅助船](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20250211/6fef0f6e-5bef-4888-953f-7e61c844f254.jpg)
50吨机帆船图纸上黄旭华的签字 本文图片均为江南造船供图
黄旭华担任设计处总体组副组长时年仅29岁,当时由于新中国的船模试验水池尚未建成(使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船舶模型在水池中试验,可以预测实船的性能,进而改进方案设计),几位工程师利用《陶德系列60图谱》中的数据和信息,对船舶的阻力性能进行估算分析,优化该船的线型。同时,在建造工艺上为了满足全焊接和批量建造的要求,将船体划分为三个分段,翻身制造。
1953年7月17日,首艘50吨机帆船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工程号H987。总长24.875米,型宽5.2米,型深3.0米,设计平均吃水1.93米,设计排水量112.75吨,载重50吨(含本船油水),主机采用求新造船厂制造的101千瓦(138马力)柴油机1台,单桨单舵,航速8节,抗风7级以上。甲板上装有12.7毫米口径机关炮两尊,使用风帆联合机械动力推进。建成后航行于近海岛屿之间,用于运送给养或载货。
![江南造船刊文追忆黄旭华:参与设计新中国第一型军用辅助船](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20250211/0f9b0409-8bd4-4548-838a-c5283cde992b.jpg)
50吨机帆船的详细情况介绍
由于50吨机帆船马力有限,设计师选择了较瘦削的船体线型。在首制船下水前,江南造船厂反映了对后期船舶下水和试航中稳性问题的担忧,设计处便派出黄旭华赴江南造船解决这一事宜。到达现场后,黄旭华一边观察,一边在脑海中迅速梳理各种方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与精确计算,他决定在船底舱室安放12吨压铁。1953年9月27日,该船安全下水。后来,黄旭华又多次安排调整压铁的数量和位置,确保压载铁不干扰舱内舾装。1953年12月31日,该船签字交付。
1953年11月,有关部门抽调黄旭华参加中国代表团远赴德国考察。在总结首制船经验后,设计所将50吨机帆船进行优化,并修改为50吨运输船,投入批量建造。1954年,首批19艘建成并交付海军使用。1955年,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打响,这批船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南造船刊文追忆黄旭华:参与设计新中国第一型军用辅助船](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20250211/2246fa59-c787-430a-8c5a-3324aed86e47.jpg)
江南造船参与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胜利时拍摄的照片
1954年,黄旭华回国后接到了新的工作安排,调入新成立的船舶产品设计分处,开始从事苏联转让制造舰艇的技术工作。1958年,他又接到“到北京出差”的通知,自此踏上了核潜艇研制之路。
时光流转,江南造船档案里那张已经泛黄的“50吨载重量机帆船”图纸,宛如一位无声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当年那段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